笑来南国开绛帐,议论清明森万象。

邓肃宋代〕《送游教授

世事龊龊饥寒语,恩怨嘈然相尔汝。
蝇营狗苟端可怜,不见秋风黄鹄举。
君看三山夜降神,钟成人杰超不群。
堂堂劲气薄霄汉,藐视四海岂无人。
箪瓢陋巷谁知己,自足一樽钓秋水。
谁使文星射紫微,天书遂敕川龙起。
笑来南国开绛帐,议论清明森万象。
已令炉锤无顽金,九万却抟羊角上。
飘飘归兴凌秋空,莫恨丁宽易已东。
天生若人不私子,当令四海遍春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南国绛帐议论清明万象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南国(南國)nán guó
(1).古指 江 汉 一带的诸侯国。《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国语·周语上》:“ 宣王 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於 太原 。” 韦昭 注:“南国, 江 汉 之间也。”
(2).泛指我国南方。《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王逸 注:“南国,谓江南也。”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五:“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南唐 李煜 《望江南》词:“閒梦远,南国正芳春。”《檮杌闲评》第三十回:“只见南国猩唇烧豹,北来熊掌驼蹄。” 巴金 《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小车飞驰着,南国的芳香使我陶醉,一切是那么明亮,那么茂盛!”
(3).指南方国家。《南史·齐本纪上》:“先是魏地謡言,‘赤火南流丧南国’。”此指 南朝 齐 。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近者 沈约 《晋书》,喜造奇説。称 元帝 牛金 之子以应牛继马后之徵……而 魏收 深嫉南国,幸书其短,著《司马叡传》,遂具録 休文 所言。”此指 南朝 梁 。 宋 张孝祥 《二郎神·七夕》词:“南国,都会繁盛,依然似昔。”此指 南宋 。
(4). 南国社 的省称。 田汉 《贺周信芳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诗之一:“手创 移风 肝胆壮,扶持 南国 意图新。”原注:“一九二七年 信芳 曾参加 南国社 ,支持初期话剧运动。”  ——《漢語大詞典》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1.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2. 分割:对~。三十二~本。
  3. 通,使通:~导。~窍。
  4.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5. 扩大、发展:~扩。~拓。
  6. 发动或操纵:~动。~车。
  7. 起始:~始。~宗明义。
  8. 设置、建立:~创。~国。~设。
  9.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10. 支付:~销。~支。
  11. 沸腾,滚:~水。
  12. 举行:~运动会。
  1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绛帐(絳帳)jiàng zhàng
《后汉书·马融传》:“ 融 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絳帐”为师门、讲席之敬称。 唐 李商隐 《过故崔兗海宅与崔明秀才话旧》诗:“絳帐恩如昨, 乌衣 事莫寻。”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六:“ 孔 壁微茫坠绪穷,笙歌絳帐启宗风。”  ——《漢語大詞典》
议论(議論)yì lùn
(1).谓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史记·货殖列传》:“ 临淄 亦海 岱 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明 薛瑄 《薛子道论》卷上:“切不可随众议论前人长短,要当己有真见方可。”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十五章:“我在背后从来没有议论过你,没有说过你一句坏话。”
(2).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宋史·岳飞传》:“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祸。” 巴金 《〈往事与随想〉译后记》一:“作者随时随处发表的这一类议论,就在当时看,也不见得都正确。”  ——《漢語大詞典》
清明 qīng míng
(1).物之轻清者。亦谓清澈明朗。《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鬚眉而察理矣。” 唐 元稹 《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李大钊 《时》:“‘晨’为日之始,新鲜的朝气,清明的曙光,都随‘晨’的时光以俱至。”
(2).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 商 ,会朝清明。” 毛 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汉书·礼乐志》:“﹝ 世祖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风俗一变。”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献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 夏衍 《秋瑾传》第一幕:“不把 中国 弄得强盛,不把政治弄得清明,她们怎能从这黑暗里解放出来呐?”
(3).神志清晰;清察明审。《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 郑玄 注:“察於事也。”《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是故羣臣辐凑竝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光耿四海。” 郭沫若 《新华颂·鸭绿江》:“我们的理智是清明的,不会跟着狂人们一道发狂。”
(4).声音清朗。《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 孔颖达 疏:“人之歌曲清洁显明以象於天也。” 唐 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但这声音已经不再那样清明尖锐了,它发出了有些破裂味的沙音。”
(5).节气名。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我国有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清明,谓物生清浄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歷和韶。” 唐 薛逢 《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6).东南风。《国语·周语下》“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繫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参见“ 清明风 ”。
(7).金精;金神。《意林》卷四引 汉 王逸 《正部》:“山神曰螭,物精曰魅,土精曰羵羊,水精曰罔象,木精曰毕方,火精曰游光,金精曰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 冶泉祠 。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
(8).冷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何气使然?”《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郁极乃发歌》:“木发毁折金清明,火发曛味有多少。”注:“金发之徵,微者为燥,甚为清明;清明,冷肃也。”  ——《漢語大詞典》
森 sēn《國語辭典》

森 [ sēn ]

  1. 樹木濃密的樣子。《說文解字·木部》:「森,木多貌。」《文選·左思·蜀都賦》:「皛貙氓於葽草,彈言鳥於森木。」
  2. 灰暗陰冷的樣子。如:「陰森」。唐·顧況〈遊子吟〉:「泬寥群動異,眇默諸境森。」
  3. 整肅、不可侵犯的。如:「法度森嚴」。唐·李白〈出自薊北門行〉:「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
  1. 眾多的。如:「森列」、「森羅萬象」。《文選·潘岳·藉田賦》:「森奉璋以階列,望皇軒而肅震。」
万象(萬象)wàn xiàng
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 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 唐 杜甫 《宿白沙驿》诗:“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忻万象之昭晰,张群方之幽黝。” 冰心 《三寄小读者》十:“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