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谤书毒,近乡仍典州。

王灼宋代〕《送普州守

宁可钝如槌,不可曲如钩。
毛铢夸争夺,所丧乃山丘。
向谁巧相中,机穽险且幽。
十直弹指顷,死骨埋荒陬。
细看天定后,人力岂易谋。
一洗谤书毒,近乡仍典州。
惟此诗书窟,俗比鱼与邹。
老手亦何事,坐啸群吏休。
政成有异等,时到或封侯。
期公如铁山,屹立千万秋。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一洗谤书

一洗
唐 杜甫 寄柏学士林居 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萝。  ——《骈字类编》
谤书(謗書)bàng shū
(1).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战国策·秦策二》:“ 魏文侯 令 乐羊 将,攻 中山 ,三年而拔之。 乐羊 反而语功。 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 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2).《史记》《后汉书·蔡邕传》:“昔 武帝 不杀 司马迁 ,使作谤书,流於后世。” 李贤 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谓 迁 所著《史记》,但是 汉 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谤书》:“ 司马迁 作《史记》,於《封禪书》中述 武帝 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 王允 谓之谤书。”
(3).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后汉书〉误仿〈史记〉》:“且序酷吏必屡称天子以为能,未免露谤书之意。” 柯灵 《香雪海·题材问题一解》:“《水浒传》之后有《续水浒传》《荡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题材,却干脆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谤书。”  ——《漢語大詞典》
毒 dú/dài《國語辭典》

毒 [ dú ]

  1. 祸害。《书经·盘庚》:「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郑众传》:「凡称善士,莫不离被灾毒。」
  2. 会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如:「中毒」。《文选·潘岳·马汧督诔》:「而蜂虿有毒,骤失小利。」
  3. 指毒品。能让人成瘾并危害健康甚或生命的麻醉品。包括吗啡、海洛因、古柯碱等。如:「贩毒」、「吸毒」、「反毒运动」。
  4. 比喻对思想意识有害的事物。如:「科举遗毒」、「封建余毒」。
  1. 怨恨。《列子·汤问》:「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2. 伤害、残害。如:「荼毒」。唐·杜甫〈夏夜叹〉:「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3. 用有毒物质害死或伤害。如:「把人毒死了」、「用药毒老鼠」。
  1. 含有对健康或生命有危害物质的。如:「毒品」、「毒药」。《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传》:「招呼诸君长,多酿毒酒。」
  2. 本身含有毒素的。如:「毒蛇」、「毒草」。
  3. 凶狠、猛烈。如:「狠毒」、「虎毒不食子」。《西游记·第六五回》:「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1.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2.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1.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2.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4.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乡 ( 鄉 ) xiāng
乡 [ xiāng ]
  1. 泛指城市外的区域:~村。穷~僻壤。
  2.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故~。~井。~里( ➊家庭久居的地方; ➋同乡的人)。~党(乡里)。~试。
  3. 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1.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1.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2.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典 diǎn《國語辭典》

典 [ diǎn ]

  1. 五帝時的書,指重要的文獻、簡冊。《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2. 國家的常法。《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3. 可作為依據或模範的書。如:「字典」、「引經據典」。
  4. 可遵守的法度、準則。《文選·劉琨·勸進表》:「中興之兆,圖讖垂典,自京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懷。」
  5. 典禮、儀式。如:「慶典」、「大典」、「盛典」。
  6. 前代的故事、制度、文物。如:「用典」、「數典忘祖」。
  7. 姓。如三國時魏國有典韋。
  1. 掌管、治理。如:「典試」、「典獄」。《三國志·卷六二·吳書·是儀傳》:「到見親任,專典機密。」
  2. 以物品質押貸款。如:「典當」。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1. 文雅、雅緻。如:「典雅」。南朝梁·蕭統〈答玄圃園講誦啟令〉:「辭典文豔。」
州 zhōu《國語辭典》

州 [ zhōu ]

  1. 水面上的陆块。《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同「洲 」。
  2. 行政区域划分的名称。如:「苏州」、「加州」。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州绰。
  1. 稳固。《国语·齐语》:「令夫士,群萃而州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