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上虎臣献俘馘,淮夷攸服远人格。

李廌宋代〕《作塞上射猎行

塞云委地如泼墨,恶风吹沙变黄黑。
紫髯将军柳叶甲,银騣护阑白玉勒。
铁林子弟八九千,饮马渡桥过河北。
沙漠黓地古战场,寸草不生地皮赤。
将军指呼令鼓鼙,旌旆悠悠动坚壁。
壮夫露股挟纩温,蕃马鞘脚寒有力。
龟手荷戈指欲坠,气结冰凌满须历。
前驱萧萧近林翳,军声业业震金革。
怪狐跳梁罔两避,虎豹惊骇丧胆魄。
山根浅草枯槎枒,隐隐叶下见兔迹。
武夫张罝四散逐,双兔雌雄中金镝。
自云舍矢不失驰,手持双兔有德色。
凯旋如殪大兕归,喜非诡遇无所获。
常闻武功贵时习,忘战必危欲定国。
搜田以时选车徒,士卒素练务严翼。
季冬物成农事休,民闲庶类亦蕃殖。
泮上虎臣献俘馘,淮夷攸服远人格。
悲夫王泽寖熄多鬼蜮,蒙恬白起为民贼。
君不见长平鬼哭万人冢,击破秦坑髑髅白。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虎臣献俘淮夷远人

泮 pàn《國語辭典》

泮 [ pàn ]

  1. 冰解冻。《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2. 分开、分别。《史记·卷九七·陆贾传》:「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
  1. 古代天子、诸侯举行宴会的宫殿。《诗经·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2. 古代的学校。如:「泮宫」。《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惠,十四入泮。」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虎臣 hǔ chén
(1).比喻勇武之臣。《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后汉书·班勇传》:“ 孝明皇帝 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 西域 ,故 匈奴 远遁,边境得安。” 唐 韩愈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诗:“倾朝共羡宠光频,半岁迁腾作虎臣。”
(2).指虎贲氏之官。《书·顾命》:“乃同召太保 奭 、 芮伯 、 彤伯 、 毕公 、 卫侯 、 毛公 、 师氏 、虎臣、百尹、御事。” 孔 传:“虎臣,虎賁氏。”参见“ 虎賁 ”。  ——《漢語大詞典》
献俘(獻俘)xiàn fú
(1).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 师﹞振旅,愷以入于 晋 。献俘、授馘,饮至、大赏。” 杜预 注:“献 楚 俘於庙。”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六军长驱,此月将发,恨不得与诸公等共观诸将斩馘献俘。”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并获 青海 叛贼 罗卜藏丹津 ,先后槛入,行献俘礼。”
(2).泛指献交俘获之人。 清 陈梦雷 《解介士传》:“﹝ 伍员 ﹞选壮士伏大泽中,夜纵火, 敖 果率众譟而出,悉擒之,加束缚,献俘於王。”  ——《漢語大詞典》
馘 guó《國語辭典》

馘 [ guó ]

  1. 古代战争时割取敌人左耳以献功。《左传·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唐·太宗〈令诸州刬削京观诏〉:「锋刃之下,恣情翦馘。」
  1. 被割下的左耳。《诗经·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献俘授馘,饮至大赏。」

馘 [ xù ]

  1. 脸面。《庄子·列御寇》:「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淮夷 huái yí
古代居于 淮河 流域的部族。《书·费誓》:“徂兹 淮夷 , 徐戎 并兴。”《史记·周本纪》:“ 召公 为保, 周公 为师,东伐 淮夷 ,残 奄 ,迁其君 薄姑 。” 北周 庾信 《商调曲》之三:“ 岐阳 或狩, 淮夷 自此平。”  ——《漢語大詞典》
攸 yōu《國語辭典》

攸 [ yōu ]

  1. 水流安定的样子。《说文解字·攴部》:「攸,行水也。」清·段玉裁·注:「水之安行为攸。」
  1. 迅速快捷的样子。《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汉·赵岐·注:「攸然,迅走趣水深处也。」
  1. 处所、地方。《诗经·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汉·郑玄·笺:「相,视;攸,所也。……视其所居。」
  2. 姓。如北燕有攸迈。
  1. 置于动词前,表示联系作用。相当于「所」。如:「生死攸关」。晋·陶渊明〈咏三良〉诗:「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2.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书经·洪范》:「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
  1. 于是。《诗经·小雅·斯干》:「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服 fú/fù《國語辭典》

服 [ fú ]

  1. 衣装、衣裳的总称。如:「制服」、「礼服」、「便服」。
  2. 丧衣。如古代居丧的服制,以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五服。《魏书·卷八七·节义传·石文德传》:「文德祖父苗以家财殡葬,持服三年,奉养宣妻二十余载。」
  3. 丧事、居丧期间。《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
  4. 量词。计算中药服用剂量的单位。如:「他吃了三服药,病全好了。」
  5. 姓。如汉代有服彻。
  1. 穿著、穿戴。《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
  2. 吃、进食。《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
  3. 钦佩、顺从。如:「佩服」、「心服口服」。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4. 使折服、使降服。如:「以德服人」。
  5. 担任、从事、承担。如:「服役」、「服刑」。《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6. 习惯、适应。如:「水土不服」。《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远人(遠人)yuǎn rén
(1).远方的人;关系疏远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国人。《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安宾客,以説远人。”《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唐 元稹 《授入朝契丹首领达于只枕等二十九人果毅别将》:“朕闻德教加於四海,则远人斯届。”《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帝谓蛮众攻夺常事,执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远人心。”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 瑶 民‘不战自降了’,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自然只有修文德以服‘远人’的 日本 了。”
(2).远行的人;远游的人。多指亲人。《诗·齐风·甫田》:“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唐 李白 《乌夜啼》诗:“停梭悵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宋 陈师道 《菩萨蛮·七夕》词:“想得两眉顰,停针忆远人。”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母亲不免有一点忌讳的观念,远人方才到家,并没有带来甚么好消息,又加上流泪哭泣,也许还有料不到的不祥事情来呢。”
(3).指远方来人。《晋书·陶侃传》:“ 夔 察 侃 为孝廉,至 洛阳 ,数诣 张华 。 华 初以远人,不甚接遇。”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经过车徒,并无统摄,只该远人造访,何劳地主先施。”  ——《漢語大詞典》
格 gé《國語辭典》

格 [ gé ]

  1. 长枝条。北周·庾信〈小园赋〉:「草树溷淆,枝格相交。」
  2. 方形的空框或用线条组成的四方形。如:「窗格」、「方格」。
  3. 架子的分层。如:「这期的杂志,就放在书架的第三格。」
  4. 量词。计算容器刻度的单位。如:「这感冒药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饭后服用。」
  5. 标准、法式。如:「资格」、「规格」、「合格」、「破格」。
  6. 人品、气量、风度、情操的泛称。如:「人格」、「品格」。宋·苏轼〈答陈履常〉二首之二:「不独以见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风政之多瑕,而高躅之难继也。」
  7. 修辞的方法称为「格」。如:「譬喻格」、「夸张格」。
  8. 姓。如汉代有格班,隋代有格处仁。
  1. 匡正、改正。《书经·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孟子·离娄上》:「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
  2. 匹敌、抵抗。《史记·卷七十·张仪传》:「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3. 阻碍、阻止。《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4. 打斗、击杀。如:「格斗」、「格杀」。《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威王彰传》:「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5. 穷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6. 至、来。《书经·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宋·苏轼〈贺时宰启〉:「欢声格于九天,乖气消于万汇。」
  7. 感通。《书经·说命下》:「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略乐志叙:「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