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靖共 jìng gòng
见“ 靖恭 ”。 ——《漢語大詞典》
介福 jiè fú
大福。《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高亨 注:“盖谓王母嘉其功劳,锡之爵禄,爵禄即大福也。”《诗·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唐 杨炯 《唐赠荆州刺史成知礼神道碑》:“公诞保灵和,受兹介福。” 清 方文 《吴静腑招同黎美周侯诸子燕集》诗:“荣名何足侈,介福以为宝。” ——《漢語大詞典》
由 yóu《國語辭典》
由 [ yóu ]
名- 原因。如:「事由」、「原由」、「理由」。《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
- 机会、机缘。《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久仰芳名,无由亲炙。」
- 途径、方法。南朝梁·何逊〈赠诸游旧诗〉:「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下·粤游日记二》:「而溪崖亦悬嵌,无由上跻。」
- 姓。如秦代有由余。
- 遵循、听从。《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听任、任凭。如:「信不信由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万般皆是命, 半点不由人。」
- 走、经过。《孟子·离娄上》:「舍止路而不由,哀哉。」《宋史·卷三一困·范仲淹传》:「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
- 践行。《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 自、从。表示所从出。如:「言不由衷」、「由北到南」。《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
- 因为。表示原因。如:「由于」、「咎由自取」。《书经·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 表示凭借。如:「人体是由很多细胞组织而成的。」
- 属、归。表示职责范围的画分。如:「这个案子是由我负责承办。」
- 于。表示所在。《书经·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神听(神聽)shén tīng
英明的听察力。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冀陛下儻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清 顾炎武 《谒夷齐庙》诗:“庶几保平生,可以垂神听。” ——《漢語大詞典》
告 gào《國語辭典》
告 [ gào ]
动- 诉说、报告。如:「告诉」、「告退」。《诗经·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 请求。如:「告饶」、「告假」、「告贷」。《国语·鲁语上》:「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 揭发、提出诉讼。如:「告状」、「控告」。《韩非子·奸劫弑臣》:「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
- 对大众宣布的语言或文字。如:「公告」、「广告」、「文告」。
- 诉讼的两方。如:「原告」、「被告」。
- 休假。宋·苏轼〈乞郡劄子〉:「遣使存问,赐告养疾。」
- 姓。如战国时有告不害。
告 [ gù ]
动- 规劝。参见「[[忠告]]」条。
- 参见「告朔 」条。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 如此:偶~。不过~~。
- 那,其(指时间):~时。~后。
- 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 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轻易地)。
多方 duō fāng
(1).泛指众邦国。《书·泰誓下》:“维我 有周 ,诞受多方。” 孔 传:“多方,众方之国。”《书·多方》:“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尚书〉‘多方’》:“今按:方者, 殷 周 称邦国之辞……多方谓多国多邦,盖无可疑。”
(2).多种方法。《左传·昭公三十年》:“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 楚 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魏书·阳固传》:“时 世宗 广访得失, 固 上讜言表曰:‘臣闻为治不在多方,在於力行而已。’” 唐 韩愈 《王公神道碑铭》:“时疫旱甚,人死亡且尽,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 金 王若虚 《孟子辨惑》:“天下之人,不能皆上性,君子多方教人,要以趋於善而已。”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屡次特遣大臣察勘,多方賑济。”
(3).多端,多方面。《墨子·公孟》:“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盪兮,何所忧之多方。” 朱熹 集注:“方,犹端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一》:“道以多歧亡羊,学以多方丧生。”
(4).学识渊博。《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漢語大詞典》
(2).多种方法。《左传·昭公三十年》:“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 楚 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魏书·阳固传》:“时 世宗 广访得失, 固 上讜言表曰:‘臣闻为治不在多方,在於力行而已。’” 唐 韩愈 《王公神道碑铭》:“时疫旱甚,人死亡且尽,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 金 王若虚 《孟子辨惑》:“天下之人,不能皆上性,君子多方教人,要以趋於善而已。”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屡次特遣大臣察勘,多方賑济。”
(3).多端,多方面。《墨子·公孟》:“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盪兮,何所忧之多方。” 朱熹 集注:“方,犹端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一》:“道以多歧亡羊,学以多方丧生。”
(4).学识渊博。《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漢語大詞典》
代 dài《國語辭典》
代 [ dài ]
名- 历史的阶段、分期。如:「朝代」、「古代」、「唐代」、「现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泛指时间。如:「年代」、「时代」。
- 量词。计算辈分的单位。如:「他家四代祖孙都从事同一行业。」
- 继任的人。《宋史·卷四一六·余玠传》:「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
- 国名:➊ 战国时的国家,为赵襄子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北省蔚县东北。➋ 五胡十六国鲜卑拓跋氏所建。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内蒙古一带,后为前秦所灭。
- 姓。如宋代有代渊。
- 替代、替换。如:「代课」、「越俎代庖」。《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彼可取而代也。」
- 交替、轮流。《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 接替、继承。《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汉·王充《论衡·偶会》:「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
- 轮流更换。如:「人才代兴」、「新陈代谢」。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名-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咨 zī《國語辭典》
咨 [ zī ]
动- 商量、谋划。如:「咨询」、「咨谋」、「咨商」。《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也。」通「咨」。
- 一种平行机关往来的公文。今仅总统与立法、监察两院公文往复时使用,其他平行机关则用函。
- 表示感叹的语气。《书经·尧典》:「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文选·张衡·思玄赋》:「咨姤嫮之难并兮,想依韩以流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