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适病寒热,气力才绵绵。

苏辙宋代〕《送琳老还大明山

身老与世疏,但有世外缘。
五年客江西,扫轨谢往还。
依依二三老,示我马祖禅。
身心忽明旷,不受垢污缠。
偶成江东游,欲别空凄然。
缘散众亦去,飘若风中烟。
〈高安三长老,与之甚熟,别后文老去洞山,聪老去圣寿,全老化去。
〉华阳本荒邑,缁素明星悬。
偶然得老尉,旧依育王山。
琏公善知识,不见十九年。
我昔未闻道,问以所入门。
告我従信人,授我普眼篇。
冉冉百尺松,起自一寸根。
南归发尽白,尺书今始传。
不知邻邑中,乃有门人贤。
百里走相访,触热汗雨翻。
怀中出诗卷,清绝如断蝉。
我适病寒热,气力才绵绵。
空斋默相向,欲语不能宣。
未暇答佳意,归锡锵金环。
空有维摩病,愧无维摩言。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寒热气力绵绵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适 ( 適 ) shì/kuò《國語辭典》

适 [ guā ]

  1. 迅速。《說文解字·辵部》:「适,疾也。」

适 [ ​kuò ]

  1. (一)​之又音。
病 bìng《國語辭典》

病 [ bìng ]

  1. 指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亦指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不正常的状态。如:「疾病」、「肝病」、「心病」、「相思病」、「病入膏肓」。
  2. 瑕疵、短处。如:「语病」、「通病」、「弊病」。《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
  1. 生病、患病。如:「她病了三天,变得相当憔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
  2. 为其所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3. 损害。如:「祸国病民」。《战国策·东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
  4. 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 恨、怨恨。《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文帝诸子传》:「初,元皇后性忌,以潘氏见幸,恚恨致崩。故劭深病潘氏及濬。」
  6. 指责、不满。《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1. 有病的。如:「病容」、「病人」、「病夫」。
  2. 枯干的。唐·杜甫〈薄游〉诗:「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疲惫。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寒热(寒熱)hán rè
(1).冷和热。《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皆因父母所生,咽苦吐甘,专心保护,抱持养育,不离怀中,洗濯之时,岂辞寒热。” 元 赵善庆 《山坡羊·燕子》曲:“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张志民 《你与太行同高》诗:“以自己的冷暖,去体量人民的寒热。”
(2).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今泛称发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济北王 侍者 韩女 病要背痛,寒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六:“元戎张筵,託以寒热,召之不至,乃与营妓曲宴。”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剔灯入帐, 芸 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 冰心 《南归》:“我正发着寒热, 楫 归来了。”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好象昨夜发了高度寒热,四肢软绵绵的,神志也很恍惚。”
(3).犹言是非;惹是非。《宋书·二凶传·元凶劭》:“计 临贺 故当不应翻覆言语,自生寒热也。”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人户晏然不知,而胥吏无以寒热,此所谓易行也。”
(4).中医指两种药性,寒性和热性。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牛黄清心丸》:“且以牛黄清心丸言之,凡用药二十九味,寒热讹杂,殊不可晓。”参见“ 寒温 ”。  ——《漢語大詞典》
气力(氣力)qì lì
(1).体力;力气。《战国策·西周策》:“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鉤,一发不中,前功尽矣。”《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朱虚侯 年二十,有气力,忿 刘氏 不得职。” 宋 梅尧臣 《稚子获雀雏》诗:“屋头小雀雏,气力苦未长,乘暄学调羽,忽掛蜘蛛网。”《红楼梦》第八二回:“﹝ 黛玉 ﹞颜色不成颜色,説话儿的气力儿都微了。”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叔齐 ﹞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2).指精力。《朱子语类》卷六八:“他错説了,后来四子费尽气力去解,转不分明。” 明 唐顺之 《答符松岩郡守书》:“若此法立得有下落,则自此以后兴徭作赋、设备追胥,不知省却几多气力,絶却几多弊端。”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最初的时候,当然, 华 人是不相信的,很费过一番宣传解释的气力。”
(3).实力;力量。《韩非子·五蠹》:“事异则备变,上古竞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宋 苏轼 《上韩魏公乞葬董传书》:“ 軾 与之故旧在京师者数人,相与出钱賻其家,而气力微薄,不能有所济。”《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陛下若论七国,则国势均平;若论气力,则 秦 为上国。”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在这个悲观呼声里,很自然的发生出一种没气力的反动的运动来。”
(4).权势,势力。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或有不治清德以取敬,而仗气力以求畏。”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 ﹞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於穷裔。”《新五代史·李从荣传》:“ 从荣 得何气力,而作此恶事!尔亟以兵守诸门。”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世之身负达尊,有气力足以庇士者,其亦留心雅道,收桃李门墙之效哉。”
(5).才气;才力。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餘。” 宋 苏轼 《谢制科启》:“始不自量,欲行其志,遂窃俊良之举,不知气力之微,论事迂濶而不能动人,读书疏略而无以应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鲍溶》:“盖其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不是他气力十分充沛,四言诗是不能做好的。”  ——《漢語大詞典》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绵绵(綿綿)mián mián
亦作“緜绵”。
(1).连续不断貌。《诗·王风·葛藟》:“緜緜葛藟,在 河 之滸。” 毛 传:“緜緜,长不絶之貌。”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緜緜无絶期。” 清 陈维嵩 《添字昭君怨》词:“今朝细雨太绵绵,且高眠。” 萧军 《八月的乡村》一:“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绵绵无尽的远山。”
(2).微细;微弱。《淮南子·缪称训》:“福之萌也緜緜,祸之生也分分,福祸之始萌微,故民嫚之。”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子》:“分分当为介介,字之误也。介介,微也;緜緜介介,皆微也,故曰福祸之始萌微。”《素问·脉要精微论》:“緜緜其去,如弦絶死。” 王冰 注:“緜緜,言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手也。” 宋 苏辙 《送琳长老还大明山》诗:“我适病寒热,气力才緜緜。”
(3).安静貌。《诗·大雅·常武》:“緜緜翼翼,不测不克。” 毛 传:“緜緜,靚也。” 孔颖达 疏:“緜緜然安静,不行暴掠;翼翼然恭敬,各司其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