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偈如诗舌生莲,贯休齐己何足言。

邓辅纶清代〕《毗卢踏雪歌为小寄禅本师笠公作

笠公笠公,胡不飞锡后湖同结夏,莲土千花净相亚。

又胡不浮海一苇朝普陀,皈仰白衣辞婆娑。胡为洞庭霜高朔风烈,打包来踏毗卢雪。

毗卢庄严极大壮,香界氤氲豁尘障。借问经始檀越谁,忠襄布金重新之。

公虽蜕去神护持,不然此寺亦几废。寺得寄师寺无替,福田龙象赖汝辈。

吁嗟乎!忠襄亦是英雄人,髑髅台高镆铘新。忽然放刀立成佛,施经饭僧日不足。

王侯富贵草头露,鸟尽弓藏悲末路。二曾功成身亦全,一学黄花一逃禅。

君不见袈娑覆处开殿宇,祇洹比邱千百聚。长廊斋僧鸣粥鼓,寄师乃不忘衣传。

迎取本师千里来江南,愿留面壁至十年。说偈如诗舌生莲,贯休齐己何足言。

呜呼天龙围绕夜叉走,请公试作狮子吼。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舌生莲足言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偈 jì/jié《國語辭典》

      偈 [ jié ]

      1. 疾驰。《广雅·释诂》:「偈,疾也。」《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文选·宋玉·高唐赋》:「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
      2. 勇武。《广韵·入声·薛韵》:「偈,武也。」汉·扬雄《太玄经·卷六·𫔵》:「辅其折,廅其缺,其人晖且偈。」

      偈 [ jì ]

      1. 佛教文学的诗歌,无韵。音译相当于梵语gāthā的原文,义译为颂。每偈由四句构成。《五灯会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诗舌(詩舌)shī shé
      吟诗之口。舌,借指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各含悲眼看,顷刻踏危机。一生诗舌偏为祟。孤灯夜雨,枯树寒灰,都付予圜室萤飞。”  ——《漢語大詞典》
      生莲(生莲)
      宋史五行志万州虔州放生池生莲皆同蒂异萼  ——《韵府拾遗 先韵》
      贯 ( 貫 ) guàn
      贯 [ guàn ]
      1.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朽而不可校”。腰缠万~。
      2. 穿,通,连:~穿。~串。~通(➊连接,沟通;➋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连~。~注。~彻。~珠(连珠成串,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圆润动听)。鱼~而入。
      3. 古同“”,习惯。
      4. 原籍,出生地:籍~。
      5. 姓。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齐 ( 齊 ) qí/jì/zī/zhāi
      齐 [ qí ]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
      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
      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
      4. 全;完全:~全。人到~了。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齐 [ jì ]
      1.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
      2. 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
      3.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
      4. 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
      齐 [ zī ]
      1.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齐 [ zhāi ]
      1. 同“斋”。
      2. 斋戒:~三日而后行。
      3. 庄敬:~庄。~严。
      己 jǐ《國語辭典》

      己 [ jǐ ]

      1. 天干的第六位。
      2. 排列次序等第的用字。在戊之后,表示第六。如:「三年己班」。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自称,犹自己、己身。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足言 zú yán
      谓用完美的文采夸饰言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仲尼 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陆德明 释文:“足,将住反。”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李轨 注:“足言,夸毗之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