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

皎然唐代〕《送清凉上人

何意欲归山,道高由境胜。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
永夜出禅吟,清猿自相应。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花空觉性月尽知心

花空
杨万里新晴读樊川诗九千刻里春长雨万点红边花又空  ——《骈字类编》
觉性(覺性)jué xìng
佛教语。谓能断离一切迷惘而开悟真理的本性。 南朝 梁 沈积 《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序》:“莫能精求,互起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 宋 秦观 《录龙井辩才事》:“讼既往过愆,反本来清浄觉性。” 宋 储泳 《祛疑说》:“人惟一觉性耳。觉之一字,可以断疑情,祛邪妄。”  ——《漢語大詞典》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月尽(月盡)yuè jìn
指旧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魏书·律历志上》“章岁,五百五”原注:“古十九年七闰,闰餘尽为章。积至多年,月尽之日,月见东方,日蚀光晦,輙復变历,以同天象。”《书·胤征》“先时者杀无赦” 唐 孔颖达 疏:“月初为朔,月尽为晦……晦者,月尽无月,言其闇也。”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为军丁月粮,先年月头给放,不过初五,近年多在月尽或次月初方给。”  ——《漢語大詞典》
知心 zhī xīn
(1).彼此契合,腹心相照。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宋 王安石 《明妃曲》之二:“ 汉 恩自浅 胡 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峻青 《海啸》第三章:“城里有咱们知心的朋友,到了要紧的时候,他们会帮咱们忙的。”
(2).相互深切了解的人;深交。 唐 李嘉祐 《留别毘陵诸公》诗:“知心从此别,相忆鬢毛斑。”《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一别知心两地愁,任他月下翫江楼。”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十三:“ 恶水缸 的两个情夫,一时成了知心。”
(3).知心话。锡剧《红色的种子》第五场:“你我都是一样人,受苦的人儿心连心,要是嫂嫂不见怪,我想和你谈知心。”
智慧之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 凌曙 注:“《释文》:知音智。”  ——《漢語大詞典》
证 ( 證 ) zhèng
证 [ zhèng ]
  1.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明。保~。~实。作~。对~。论~。人~。物~。
  2.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据。凭~。~书。出入~。~章。有诗为~。~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