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逸虽成性,弓旌肯忘招。

皎然唐代〕《送沈居士还太原

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名重郊居赋,才高独酌谣。
浪花飘一叶,峰色向三条。高逸虽成性,弓旌肯忘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逸成性弓旌

高逸 gāo yì
(1).高雅脱俗,俊逸跌宕。 晋 孙统 《吏部郎虞存诔》:“ 存 幼而卓拔,风情高逸。”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众禽中,唯鹤标致高逸。”《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五·和靖诗集》:“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现在有许多人以为 晋 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2).高隐的人。《宋书·王敬弘传》:“今内外英秀,应选者多,且版筑之下,岂无高逸。” 明 吴承恩 《邵郡公邀同郭山人饮招隐庵》诗:“多幸山公怜病客,许陪高逸侍清严。”  ——《漢語大詞典》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成性 chéng xìng
(1).天性。《易·繫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朱熹 本义:“成性,本成之性也。”
(2).成其天性。《汉书·董仲舒传》:“是故王者上谨於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
(3).形成一定的性格、习惯。《宋书·明帝纪》:“ 子业 凶嚚自天,忍悖成性。”《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虽承司户不弃,但下官夫妇,钟爱此女,娇养成性,所以不舍得出嫁。” 柳青 《狠透铁》:“忠厚成性的老汉又觉得这样不好,何必和他们斗气呢?”  ——《漢語大詞典》
弓旌 gōng jīng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贤者的信物。《古文苑·邯郸淳〈后汉鸿胪陈君碑〉》:“ 初平 之元,禁罔蠲除,四府并辞,弓旌交至。” 章樵 注:“弓旌,所以招聘贤者。” 唐 窦常 《早发金钩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诗:“寄谢金门侣,弓旌误见招。”
(2).借指延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罗邺》:“ 崔安潜 侍郎廉问 江西 , 鄴 适飘蓬 湘 浦 间, 崔 素赏其作,志在弓旌,竟为幕吏所沮。” 清 顾炎武 《与王虹友书》:“流寓 关 华 ,已及二载,幸得栖迟泉石,不与弓旌。”  ——《漢語大詞典》
肯 kěn《國語辭典》

肯 [ kěn ]

  1. 許可、答應。如:「首肯」、「他不肯讓我辭職。」《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
  2. 願意、樂意。《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唐·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1. 那裡、怎麼。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豈」。唐·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詩:「當時置酒延枚叟,肯料平臺狐兔走。」唐·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肯 [ ​kěng ]

  1. (一)​之又音。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1.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2.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3.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1. (一)​之读音。
招 zhāo《國語辭典》

招 [ zhāo ]

  1. 打手势以示意人过来。如:「招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 用广告、通知等公开方式使人来。如:「招生」、「招考」、「招标」。
  3. 逗、惹、引。如:「招祸」、「招惹」、「别招你妈生气!」、「饼干屑会招来蚂蚁。」《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红楼梦·第一一回》:「你别在这里只管这们著,倒招的媳妇也心里不好。」
  4. 北平方言。指传染。如:「这病招人,要小心!」
  5. 承认罪状。如:「招认」、「不打自招」、「这厮口风紧得很,怎么逼都不招。」
  6. 进用。《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7. 使入赘。如:「招婿」。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或招或嫁,可不好那!」
  8. 寻找。《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1. 箭靶。《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2. 武技、手段。如:「绝招」、「耍花招」。
  3. 明显的标帜。如:「招牌」、「酒招」、「市招」。
  4. 量词。计算招术的单位。如:「一招妙计」、「双方交手三十招仍未分出胜负。」

招 [ qiáo ]

  1. 揭举、揭发。《国语·周语下》:「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唐·韩愈〈争法论〉:「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招 [ sháo ]

  1. 古代虞舜时的乐名曲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禹乃与九招之乐。」同「韶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