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坐 zuò《國語辭典》
坐 [ zuò ]
動-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 搭乘。如:「坐車」、「坐船」。
- 干犯。如:「坐法當死」。
-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 蒞臨。參見「坐殿」、「坐堂」等條。
- 席位。《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通「座」。
- 堅守不去。參見「坐鎮」、「坐索」等條。
-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馘 guó《國語辭典》
馘 [ guó ]
动- 古代战争时割取敌人左耳以献功。《左传·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唐·太宗〈令诸州刬削京观诏〉:「锋刃之下,恣情翦馘。」
- 被割下的左耳。《诗经·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献俘授馘,饮至大赏。」
馘 [ xù ]
名- 脸面。《庄子·列御寇》:「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关东(關東)guān dōng
(1).指 函谷关 、 潼关 以东地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元封 四年中, 关 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若 氐 运必穷,吾当怀集 关 东,以復先业耳, 关 西会非吾有也。”
(2). 唐 代亦指 洛阳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忽闻驛使发 关 东,传道天波万里通。” 陈熙晋 注:“ 显庆 二年,置 东都 。 则天 改为 神都 。 唐 都 关 内,故以 洛城 为 关 东。” 唐 王勃 《春思赋》:“復闻天子幸 关 东,驰道烟尘万里红。” 唐 刘长卿 《狱中闻收东京有赦》诗:“传闻闕下降丝纶,为报 关 东灭虏尘。”
(3).指 山海关 以东地区,包括今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 清 郑燮 《潍县竹枝词》之三七:“ 关东 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 康有为 《过昌平城》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 关东 。”
(4).古镇名。 北宋 置。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西,以在 潼关 之东得名。当 豫 陕 交通的要冲。 ——《漢語大詞典》
(2). 唐 代亦指 洛阳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忽闻驛使发 关 东,传道天波万里通。” 陈熙晋 注:“ 显庆 二年,置 东都 。 则天 改为 神都 。 唐 都 关 内,故以 洛城 为 关 东。” 唐 王勃 《春思赋》:“復闻天子幸 关 东,驰道烟尘万里红。” 唐 刘长卿 《狱中闻收东京有赦》诗:“传闻闕下降丝纶,为报 关 东灭虏尘。”
(3).指 山海关 以东地区,包括今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 清 郑燮 《潍县竹枝词》之三七:“ 关东 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 康有为 《过昌平城》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 关东 。”
(4).古镇名。 北宋 置。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西,以在 潼关 之东得名。当 豫 陕 交通的要冲。 ——《漢語大詞典》
扛鼎 gāng dǐng
(1).举鼎。《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刘良 注:“扛、揭,皆举也。” 清 薛雪 《一瓢诗话》:“若七古则一韵为难,苟非笔力扛鼎,无不失之板腐。”
(2).比喻攘夺国家政权。《晋书·明帝纪论》:“ 晋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明 张煌言 《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
(4).《史记·项羽本纪》:“ 籍 长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 项羽 。 金 史肃 《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漢語大詞典》
(2).比喻攘夺国家政权。《晋书·明帝纪论》:“ 晋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明 张煌言 《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
(4).《史记·项羽本纪》:“ 籍 长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 项羽 。 金 史肃 《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漢語大詞典》
雄 xióng《國語辭典》
雄 [ xióng ]
名- 公鸟。唐·杜甫〈义鹘行〉:「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
- 勇敢杰出的人或强大的国家。如:「战国七雄」、「一代枭雄」。《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
- 胜利。《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 阳性的或指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如:「雄鸭」、「雄鸡」。《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 超群的、杰出的。《三国志·卷二二·魏书·陈矫传》:「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 威武有力。如:「雄壮」。唐·刘禹锡〈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诗:「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
指呼 zhǐ hū
指挥;使唤。 宋 王禹偁 《青猿》诗:“小僕如猿狖,贫家备指呼。”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二折:“百万精兵听指呼,衣冠四世守全 吴 。” ——《漢語大詞典》
奴隶(奴隸)nú lì
(1).为奴隶主无偿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后汉书·西羌传》:“ 羌无弋爰劒 者, 秦厉公 时为 秦 所拘执,以为奴隶。”《新唐书·魏元忠传》:“阉竖者,给宫掖扫除事,古以奴隶畜之。”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汝曹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
(2).引申为被奴役被压迫的人。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
(3).婢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宋 苏洵 《广士》:“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但自有婢媪,不用 张 之奴隶耳。” 巴金 《灭亡》第十章:“然而我底母亲因为没有了人间的爱死去了,我底表妹被人强迫做奴隶去了。”
(4).奴役,役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梁》:“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宣言》:“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於他族。”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被奴役被压迫的人。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
(3).婢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宋 苏洵 《广士》:“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但自有婢媪,不用 张 之奴隶耳。” 巴金 《灭亡》第十章:“然而我底母亲因为没有了人间的爱死去了,我底表妹被人强迫做奴隶去了。”
(4).奴役,役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梁》:“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宣言》:“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於他族。” ——《漢語大詞典》
走 zǒu《國語辭典》
走 [ zǒu ]
动- 疾行、奔跑。如:「奔走」。汉·刘熙《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步行。如:「走路」。《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
- 逃跑。如:「逃走」、「败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离开。如:「走开」、「我明天就要走了。」
- 泄漏。如:「走漏」、「走光」、「走电」。《水浒传·第一八回》:「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发了?』」
- 接触、交往。如:「他们两家走得很勤。」
- 失去原来的形态。如:「走味」、「走样」、「走调」。
- 移动、挪动。如:「拿走」、「我的表走得很准。」、「这步棋走错了。」
- 到处游荡。参见「走江湖 」条。
- 往、去。如:「走往」、「走访」。
- 供行走的。如:「走道」。
- 供驱使的、供使役的。如:「贩夫走卒」。
- 在陆地上行动的。如:「飞禽走兽」。
- 兽类的总称。《文选·左思·吴都赋》:「穷飞走之栖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王公 wáng gōng
(1).天子与诸侯。《易·坎》:“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周礼·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 郑玄 注:“天子,诸侯。”《国语·周语中》:“王公立飫,则有房烝。” 韦昭 注:“王,王子;公,诸侯也。”
(2).被封为王爵和公爵者。亦泛指达官贵人。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清 凌扬藻 《蠡勺编·印章》:“迨时易代迁,即王公将帅之章,得其文者,或未注视。”
(3).犹王事。指 文王 的功业。公,通“ 功 ”。《诗·大雅·文王有声》:“王公伊濯,维 丰 之垣。” 郑玄 注:“公,事也。” 朱熹 集传:“公,功也。王之功所以著明者,以其能筑此 丰 之垣故尔。”
(4). 清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封爵的统称。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 蔡先生 确非 满清 王公,但现在是否主持打拳,我实不得而知。”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漢語大詞典》
(2).被封为王爵和公爵者。亦泛指达官贵人。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清 凌扬藻 《蠡勺编·印章》:“迨时易代迁,即王公将帅之章,得其文者,或未注视。”
(3).犹王事。指 文王 的功业。公,通“ 功 ”。《诗·大雅·文王有声》:“王公伊濯,维 丰 之垣。” 郑玄 注:“公,事也。” 朱熹 集传:“公,功也。王之功所以著明者,以其能筑此 丰 之垣故尔。”
(4). 清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封爵的统称。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 蔡先生 确非 满清 王公,但现在是否主持打拳,我实不得而知。”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