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仕 shì《國語辭典》
仕 [ shì ]
动- 做官、任职。《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舍命全交》:「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视察。《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 工作。《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汉·毛亨·传:「仕,事。」汉·郑玄·笺:「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通「事」。
- 姓。如元代有仕凤。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形-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形-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宰 zǎi《國語辭典》
宰 [ zǎi ]
名- 具有支配权力的人、物。明·张自烈《正字通·宀部》:「凡为事物之主者亦曰宰。」《吕氏春秋·季秋纪·精通》:「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
- 职官名:➊ 某种职位的长官。如:「太宰」、「膳宰」。➋ 家臣的长官。《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➌ 地方行政长官。《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子为县吏,犯小罪,宰论杀之。」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宰予。
- 主持、治理。如:「主宰」。《老子·第五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屠杀、分割。如:「杀猪宰羊」。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 错误:~错。记~。
-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 姓。
三冬 sān dōng
(1).三个冬季,即三年。《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王先谦 补注:“案:三冬谓三年,犹言三春三秋耳。” 元 武汉臣 《王壶春》楔子:“凭着我三冬足用文章絶,挥翰墨,走龙蛇。”
(2).冬季三月,即冬季。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三冬事隙,五日归休。” 宋 张元干 《好事近》词:“三冬兰若读书灯,想见太清絶。”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漢語大詞典》
(2).冬季三月,即冬季。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三冬事隙,五日归休。” 宋 张元干 《好事近》词:“三冬兰若读书灯,想见太清絶。”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