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蕖出水争榴火,绿柳含烟并竹苍。

严而舒明代〕《山堂积翠

轩豁岩西一草堂,窗虚四望海天长。红蕖出水争榴火,绿柳含烟并竹苍。

客拥寒炉霜气减,雁来阳月菊花忙。因时正好开吟社,半作诗狂半酒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红蕖出水榴火绿柳含烟

红蕖(紅蕖)hóng qú
(1).红荷花。蕖,芙蕖。 南朝 梁简文帝 《蒙华林园戒诗》:“红蕖间青琐,紫露湿丹楹。” 唐 李白 《越中秋怀》诗:“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 宋 王安石 《筹思亭》诗:“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緑水池。” 清 方文 《雨夜宿崔明府署中言别》诗:“烛冷香销犹不寐,红蕖翠篠总含思。”
(2).喻指女子的红鞋。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罗袜红蕖艷,金羈白雪毛。”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红蕖,指宫鞋。”  ——《漢語大詞典》
出水 chū shuǐ
(1).水自内出。 汉 王充 《论衡·吉验》:“ 伊尹 且生之时,其母梦人谓己曰:‘臼出水,疾东走。勿顾。’明旦视臼出水,即东走十里,顾其乡皆为水矣。”
(2).出自水中。 唐 白居易 《因梦得题公垂所寄蜡烛因寄公垂》诗:“照梁初日光相似,出水新莲艳不如。” 明 李贽 《盆荷》诗:“无心出水真如画,有意凭栏笑欲然。”
(3).指战争中失利的一方,从被围困的城中或阵地突围出走。 姚雪垠 《长夜》二十:“拥挤在草棚内外的蹚将们嗡一声乱起来,开始出水。”
(4).指出去的道路。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八:“今天天气好,先去看看市面,走走道路,看看出水,好办事情。”
(5).旧指妓女脱籍从良。  ——《漢語大詞典》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1. 「争 」的异体字。
榴火 liú huǒ
石榴花。因其红艳似火,故称。 宋 周邦彦 《浣溪沙慢》词:“嫩英翠幄,红杏交榴火。” 元 曹伯启 《谢朱鹤皋招饮》诗:“满院竹风吹酒面,两株榴火发诗愁。” 清 陈维嵩 《宛城五日追次旧游漫成》词:“庙市花盆笼蟋蟀,门摊锦袋养鵪鶉,榴火帝城春。” 刘半农 《耻辱的门》诗:“榴火般红的脂,粉壁般白的粉,从此做了我谋生的工具了。”  ——《漢語大詞典》
绿柳(绿柳)
唐 沈佺期 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 红桃初下地,绿柳半垂沟。  ——《骈字类编》
含烟(含煙)hán yān
带着烟或云雾气。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犹火含烟而妨火,桂怀蠹而残桂。” 南朝 梁元帝 《荡妇秋思赋》:“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 唐太宗 《咏小山》:“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后蜀 毛文锡 《柳含烟》词:“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 明 陈子龙 《江南曲》之一:“綺阁罢含烟,江清促採莲。”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竹 zhú《國語辭典》

竹 [ zhú ]

  1. 植物名。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木质,有隆起之节,节间部中空,细长作管状,色绿。竹茎坚韧,可供建筑制器之用。
  2. 乐器名。笛、箫之属。《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 简册。如:「竹帛」、「竹简」。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明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
  4. 姓。如汉代有竹多同。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苍 ( 蒼 ) cāng
苍 [ cāng ]
  1. 青色(包括蓝和绿):~翠。~松。~天。~穹(苍天)。~龙。
  2. 灰白色:~白。~~(➊灰白;➋苍茫)。~老。~劲(苍老挺拔,多指树木形态或书画笔力)。
  3.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