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当称白石,何必待青童。

王履宋代〕《自避诏岩转东至真武祠

金帝俨尊崇,高寒压故宫。
路回秋藓碧,门闭夕阳红。
画壁埋蓬块,珠栊宿网虫。
腐床留璲瑀,古帐失虬龙。
有几承虚供,无碑表旧踪。
炉烟聊缥渺,檐铎自玲珑。
东失天孙壮,西忘太白雄。
大千惊聚掌,方寸怏填空。
郊岛能持满,关荆敢合从。
未甘扪井手,不数荡云胸。
索价元讥彼,缨情岂在侬。
清方排暑郁,秀已泄春融。
灵气蟠幽壑,冷风吐暗松。
众雄分峛崺,群峭上攒丛。
涨绿迷深浅,凝青护叠重。
侣吁三十洞,嶕喜二千穹。
道士云含岫,畸人鸟脱笼。
便当称白石,何必待青童。
榻旷从伸脚,庵低且鞠躬。
危登传宝贲,掞水割非蒙。
计饭惩过饱,窥粮怕倏穷。
无眠忧曀雨,频起看西东。
暗雾层层豁,寒星点点通。
明朝携往识,分与满山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便当白石何必青童

便当(便當)biàn dāng
方便;容易。《老残游记》第一回:“幸喜本日括的是北风,所以向东向西都是旁风,使帆很便当的。”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他要坑害人可便当,不拘在哪里说几句话,你吃了亏还不知道这事从哪儿说起,究竟是谁的过。”  ——《漢語大詞典》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白石 bái shí
      (1).洁白的石头。《诗·唐风·扬之水》:“白石凿凿。” 明 吴炳 《情邮记·正名》:“逶迤周道费驱驰,白石清泉付与谁?”
      (2).传说中的神仙的粮食。 汉 刘向 《列仙传·白石生》:“ 白石生 , 中黄丈人 弟子, 彭祖 时已二千餘岁……尝煮白石为粮。”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宋 苏轼 《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诗:“鎔鈆煮白石,作玉真自欺。” 清 恽敬 《说仙》三:“白石之説累变而益陋,黄庭之説屡迁而益诬。”
      (3).枳椇子的别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枳椇子,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甘如餳蜜也,一名树蜜,一名木实,一名白石。”  ——《漢語大詞典》
      何必 hé bì
      (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非适嗣,何必娣之子?” 三国 魏 嵇康 《秀才答》诗之三:“都邑可优游,何必栖山原?”《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若既知悔,后次改便了,何必常常恁地悔!” 巴金 《灭亡》第十章:“你还有很长的时间,又何必急急于一时呢?”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歷城 房家园 , 齐 博陵君 豹 之山池,其中杂树森竦,泉石崇邃……公语参军 尹孝逸 曰:‘昔 季伦 金谷 山泉,何必踰此?’” 唐 张祜 《题孟处士宅》诗:“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  ——《漢語大詞典》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1.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3.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4.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5.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1.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1.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青童 qīng tóng
      (1).神话传说中的仙童。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洞庭山 ﹞昔有 青童 秉烛飇飞轮之车至此,其迹存焉。”《太平广记》卷十一引 宋 曾慥 《集仙传·大茅君》:“ 汉 元寿 二年,八月己酉, 南岳真人赤君 、 西城王君 及诸 青童 并从 王母 降於 盈 室。”
      (2).引申为修炼有素的道士。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3).即 青童君 。 唐 顾况 《短歌行》之六:“ 轩辕 弓箭无人识, 东海 青童 寄消息。” 唐 李白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步网绕碧落,倚树招 青童 。” 王琦 注:“《真灵位业图》:‘ 龚仲阳 、 幼阳 兄弟二人,受道於 青童君 。’” 宋 苏轼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戏作此数句》诗:“喜我归有期,举酒属 青童 。” 王十朋 注引 赵次公 曰:“ 青童 ,神仙 青童君 也。” 陈三立 《榘林五十生日赋赠》之三:“神丹受得 青童 祕,散落人间只等閒。”参见“ 青童君 ”。
      (4).指少年。 唐 于鹄 《古挽歌》:“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清 郑燮 《止足》诗:“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 续范亭 《总部观平剧》诗:“丰衣足食好榜样,两个青童四百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