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煌煌拱北极,龙须负扆天中央。

晁公溯宋代〕《王才谅自行朝归以进士题名示予怆然有感

先朝赐第白玉京,五世不出长安城。
每闻三岁射策罢,诸生盛服趋天庭。
禁门漏尽开九重,阙角仿佛晨光红。
衣冠是日集殿下,金支翠旗色相射。
空雷隐隐车转毂,鸣梢一声禁籞肃。
须臾云开飞六龙,皇帝亲御蓬莱宫。
宫槐满庭白日长,侍臣玉立分两厢。
众星煌煌拱北极,龙须负扆天中央。
羽林虎贲拥仗立,霜交陛戟摩秋光。
天风徐来雉扇举。遥识重瞳似文祖。
胪传初罢日当午,起拜君恩谢明主。
日斜天门随仗出,车马联翩动阡陌。
金钱赐宴上林苑,千花万草生颜色。
少年得意凌青云,路人叹息家人迎。
昔为儿童亲风此,当时仰望如天人。
岂知生世逢艰难,流离忧患尤可怜。
乘舆巡狩在江表,亮阴三年犹不言。
诏令蜀都别选士,西游弹铗秋风前。
决科偶中太常第,意气岂复如当年。
临安太守今为谁,玉字能刻玻璃碑。
曲江题名岂料见,摩挲墨本心伤悲。
楚山联绵越山远,梦魂不到明光殿。
一官留滞未得归,此阙何时眼中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众星煌煌拱北龙须负扆天中

众星(衆星)zhòng xīng
群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盖语曰,众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有如夜空的众星,互相交辉。”  ——《漢語大詞典》
煌煌 huáng huáng
(1).明亮辉耀貌;光彩夺目貌。《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朱熹 集传:“煌煌,大明貌。” 前蜀 贯休 《善哉行》:“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金 王若虚 《上周监察夫人生朝》:“煌煌綺罗,洋洋丝竹。” 郭沫若 《万引》:“﹝他﹞坐上电车一直坐到书店门口,店里已经是灯光煌煌的了。”
(2).显耀;盛美。《汉书·扬雄传下》:“明哲煌煌,旁烛之疆;逊於不虞,以保天命。” 宋 沈遘 《五言沈沔天隐楼》:“煌煌全盛时,冠盖充里门。” 清 孙枝蔚 《房衍公与予见后朝夕不离感赠》诗之二:“ 京雒 何煌煌,相府何潭潭。” 徐迟 《财神和观音》:“他默诵起来了,现在这果真已是篇煌煌的大论文。”
(3).昭彰;醒目。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 孔 壁既彰,蝌斗煌煌。” 鲁迅 《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有些报纸上都用了头号字煌煌地排印着,可以刺得人们头昏。”  ——《漢語大詞典》
拱北 gǒng běi
犹拱辰。 唐 戴叔伦 《赠徐山人》诗:“针自指南天窅窅,星犹拱北夜漫漫。” 唐 罗邺 《春晚渡河有怀》诗:“万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归东。”《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后晋群臣酒行歌》:“剑佩儼如林,齐倾拱北心。”  ——《漢語大詞典》
极 ( 極 ) jí
极 [ jí ]
  1. 顶端,最高点,尽头:登~(帝王即位)。登峰造~。
  2. 指地球的南北两端或电路、磁体的正负两端:~地(极圈以内的地区)。~圈。北~。阴~。
  3. 尽,达到顶点:~力。~目四望。物~必反。
  4. 最高的,最终的:~点。~限。~端。~致。
  5. 副词:表示最高程度:~其。~为(wéi )。
龙须(龍鬚)lóng xū
(1).草名。茎可织席。 三国 魏 吴普 《神农本草经·石龙刍》:“﹝石龙芻﹞一名龙鬚。” 唐 李白 《鲁东门观刈蒲》诗:“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鬚。” 王琦 注:“《蜀本草》:龙芻,丛生,茎如綖,所在有之,俗名龙鬚草,可为席。”参见“ 龙鬚草 ”。
(2).喻长而细如龙须之物。 唐 韩愈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鬚。” 方世举 注:“蒲萄藤蔓颇似龙鬚。” 宋 苏轼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词:“ 楚 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鬚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3).见“ 龙鬚席 ”。
(4).指头足纲类的鱼,如章鱼等。
(5).帝皇之须。 唐 白居易 《七德舞歌》“翦鬚烧药赐功臣, 李勣 呜咽思杀身”自注:“ 李勣 常疾,医云:‘得龙鬚灰,方可疗之。’ 太宗 自剪鬚烧灰赐之,服讫而愈。 勣 叩头泣涕而谢。”  ——《漢語大詞典》
负扆(負扆)fù yǐ
亦作“ 负依 ”。 背靠屏风。指皇帝临朝听政。《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 杨倞 注:“户牖之间谓之依,亦作扆,扆、依音同。”《淮南子·氾论训》:“ 周公 继 文王 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平夷狄之乱,诛 管 蔡 之罪,负扆而朝诸侯。” 高诱 注:“负,背也。扆,户牖之间。言南面也。”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 章炳麟 《秦政记》:“ 秦皇 负扆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  ——《漢語大詞典》
天中 tiān zhōng
(1).天的中央。 汉 王充 《论衡·谈天》:“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极之南。”《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
(2).犹中天,天半。《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应现十方,分身百佛,上极天中,下穷地际。”
(3).谓鼻之所在。《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裴松之 注:“相书谓鼻之所在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参阅《云笈七籤》卷十一。  ——《漢語大詞典》
央 yāng《國語辭典》

央 [ yāng ]

  1. 中间、中心。《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庄子·应帝王》:「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1. 尽、完了。《楚辞·屈原·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之一》:「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
  2. 请求、恳求。如:「央求」。《水浒传·第二四回》:「老身也前日央人看来,说道明日是个黄道好日。」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