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期天合胶投漆,光彩神惊玉在函。

祝允明明代〕《怀知诗 其十一 张秀才天赋

文征屡北道空南,云锦才华织女惭。宗庙岂能瑚琏舍,蛟龙未许土泥弇。

襟期天合胶投漆,光彩神惊玉在函。不见书来诵书序,相望浑欲泪毵毵。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襟期天合投漆光彩

襟期 jīn qī
(1).襟怀、志趣。 北齐 高澄 《与侯景书》:“繾綣襟期,绸繆素分。”《北史·李谐传》:“庶弟 蔚 ,少清秀,有襟期伦理,涉观史传,兼属文词。” 明 唐寅 《游焦山》诗:“乱流寻梵刹,洒酒泻襟期。” 清 王晫 《今世说·容止》:“ 梁 苍巖 襟期瀟洒,意度廓落,大类 坡仙 。”
(2).犹心期。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期许。 元 袁易 《寄吴中诸友·冯景说》诗:“早託襟期合,能容礼法疏。” 清 陈梦雷 《绝交书》:“廻思十载襟期,恍如一梦,人生不幸,寧有是哉!”  ——《漢語大詞典》
天合 tiān hé
(1).指父子兄弟等血亲关系。 宋 苏轼 《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二:“恨子非天合,犹能使我思。”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义绝合离》:“独谓父子天合,夫妇人合。”
(2).犹言天作之合。 清 蒋士铨 《第二碑·寻诗》:“ 阮生 心折已久,识面无由,今得相逢,莫非天合。”  ——《漢語大詞典》
胶 ( 膠 ) jiāo
胶 [ jiāo ]
  1. 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质。~原。鳔~。乳~。万能~。如~似漆。~合板。
  2.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鞋。~皮。~布。
  3. 有黏性像胶的:~泥。~水。
  4. 粘着,粘合:~合。~着(zhuó)。~柱鼓瑟。
投漆 tóu qī
比喻情投意合。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唐 骆宾王 《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诗:“神交尚投漆,虚室罢游兰。”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抚怀极投漆,感物重黄金。”  ——《漢語大詞典》
光彩 guāng cǎi
亦作“ 光采 ”。
(1).光辉;光芒。旧题 汉 伶玄 《飞燕外传》:“ 真腊 夷献万年蛤,光彩若月。” 唐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诗:“秋空明月悬,光彩露霑湿。” 茅盾 《子夜》七:“一缕冷意从他背脊上扩散开来,直到他脸色发白,直到他的眼睛里消失了勇悍尖利的光彩。”
(2).光辉和色彩。 三国 魏 曹丕 《芙蓉池作》诗:“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3).光亮而华丽。《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簪珥光采,袿裳鲜明。”《老残游记》第二回:“那楼臺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 千佛山 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沈从文 《顾问官》:“多捞几个外水钱,就吃得油水好些,穿得光彩些,脸色也必红润些。”
(4).犹光荣。《北齐书·魏收传》:“在朝今有 魏收 ,便是国之光彩,雅俗文墨,通达纵横。” 明 李贽 《与明因书》:“我为出世人,光彩不到他头上,我不为出世人,羞辱不到他头上。”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这样一个同志,我们要给他安个家,叫他在 张岗街 上住下来,村子也有光采。”  ——《漢語大詞典》
神 shén《國語辭典》

神 [ shén ]

  1.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称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2. 圣贤或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也称为「神」。《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3. 人的精气或注意力。如:「留神」、「伤神」、「聚精会神」。
  4. 姓。如汉代有神曜。
  1.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机妙算」。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4. 出人意料的:~喜。
玉 yù《國語辭典》

玉 [ yù ]

  1. 质地温润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呈半透明状,一般用作装饰品或雕刻材料。如:「青玉」、「宝玉」、「碧玉」。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用玉做成的。如:「玉玺」、「玉簪」、「玉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 洁白、美好。如:「玉手」、「玉容」。《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二》:「灵妃顾我美,粲然启玉齿。」《南史·卷一九·谢晦传》:「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3. 珍贵的、精美的。如:「锦衣玉食」、「玉液琼浆」。《文选·左思·吴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
  4. 尊称他人的身体或言行。如:「玉体」、「玉照」。《文选·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1. 培养、锻练。《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函 hán《國語辭典》

函 [ hán ]

  1. 舌頭。《說文解字·𢎘部》:「函,舌也。」
  2. 鎧甲、護身甲。《周禮·冬官考工記》:「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
  3. 匣、盒子。如:「劍函」、「鏡函」、「石函」。《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4. 套子、封套。如:「全書共十函」。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
  5. 書信、信件。如:「來函」、「函件」。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唐·李商隱〈隋宮〉詩:「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 函。」
  6. 現行公文的一類。用於各級機關公文往返,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覆。如:「公函」、「申請函」。
  1. 包容、容納。《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漢·鄭玄·箋:「函,含也。」《漢書·卷一○○·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唐·顏師古·注:「函,容也。」
  2. 用木盒盛裝,並加以密封。《戰國策·燕策三》:「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序》:「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3. 陷入。《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唐·柳宗元〈古東門行〉:「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