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粒盖地三寸玉,地肤冻裂不作泥。

郑獬宋代〕《黄雀

啾啾黄雀竹间飞,日晚复归枝上栖。
雪粒盖地三寸玉,地肤冻裂不作泥。
锦韝公子臂苍鹘,快马踏下黄云低。
马前紫兔跃白草,老拳下批饥儿啼。
啄鲜裂血饱腹去,可怜黄雀空死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雪粒盖地三寸地肤冻裂不作

雪粒 xuě lì
雪珠儿。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雪花落了不多,变成了小雪粒,刷刷的轻响,落白了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小雪粒在灯花里带着点黄亮,像洒着万颗金沙。”  ——《漢語大詞典》
盖地(蓋地)gài dì
覆盖大地。形容数量多或声势大。《水浒传》第八三回:“远远望见 辽 兵盖地而来,黑洞洞地遮天蔽地,都是皂雕旗。”《快心编二集》第一回:“阵后 许 曹 二将,也催动人马,盖地杀来,其势如潮似浪,直涌过去。”  ——《漢語大詞典》
三寸 sān cùn
指舌。《艺文类聚》卷十七引 晋 张韩 《不用舌论》:“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 南朝 梁简文帝 《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故微言传乎往记,妙説表乎丹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他自负半世英豪,那见得一腔奇抱。烂斑三寸人前掉,电光闪烁皆倾倒。”  ——《漢語大詞典》
玉 yù《國語辭典》

玉 [ yù ]

  1. 质地温润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呈半透明状,一般用作装饰品或雕刻材料。如:「青玉」、「宝玉」、「碧玉」。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用玉做成的。如:「玉玺」、「玉簪」、「玉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 洁白、美好。如:「玉手」、「玉容」。《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二》:「灵妃顾我美,粲然启玉齿。」《南史·卷一九·谢晦传》:「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3. 珍贵的、精美的。如:「锦衣玉食」、「玉液琼浆」。《文选·左思·吴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
  4. 尊称他人的身体或言行。如:「玉体」、「玉照」。《文选·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1. 培养、锻练。《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地肤(地膚)dì fū
通称“扫帚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多分枝,叶线状披针形,开黄绿色小花,茎可做扫帚。果实叫地肤子,扁圆形,有翅,可入中药。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地肤》。  ——《漢語大詞典》
冻裂(凍裂)dòng liè
因寒冻而开裂。 唐 杜甫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南山豆苗早荒秽, 青门 瓜地新冻裂。” 元 柳贯 《初霁望金华山雪》诗:“沍阴巖谷变晶荧,冻裂仙家月石屏。”  ——《漢語大詞典》
不作 bù zuò
(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漢語大詞典》
泥 ní/nì《國語辭典》

泥 [ ní ]

  1. 水和土的混合物。如:「泥巴」、「污泥」。《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这里许多人用蒲包装泥,预备堵城门。」
  2. 捣碎、压碎调匀像泥状的东西。如:「枣泥」、「印泥」、「芋泥」、「蒜泥」。
  1. 沾污、弄脏。如:「衣服泥了要换掉。」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2. 涂饰、涂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王以赤石脂泥壁。」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五一:「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泥 [ nì ]

  1. 固执、拘泥。如:「泥古不化」。《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
  2. 留滞。《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老残游记·第一七回》:「翠环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3. 用软言柔语相求。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一:「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 金钗。」唐˙皇甫枚《飞烟传》:「郎心应似琴心怨,脉脉春情更泥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