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鸣鞭(鳴鞭)míng biān
(1).谓挥鞭。挥鞭策马,动则有声,故称。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白马騂角弓,鸣鞭乘北风。”《宋史·孟珙传》:“ 江陵 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变为桑田者,敌一鸣鞭,即至城外。” 孙犁 《秀露集·乡里旧闻》:“他从来也不像那些粗劣的驭手,随便鸣鞭、吆喝,以至虐待折磨牲畜。”
(2).指挥鞭打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
(3).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挥动发出响声,使人肃静,故又称静鞭。 唐 郑嵎 《津阳门》诗:“鸣鞭后骑何躞蹀,宫妆襟袖皆仙姿。”《宋史·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繖扇,鸣鞭。”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每日间亲随车驾,只听鸣鞭,去螭头上拜跪。” ——《漢語大詞典》
(2).指挥鞭打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
(3).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挥动发出响声,使人肃静,故又称静鞭。 唐 郑嵎 《津阳门》诗:“鸣鞭后骑何躞蹀,宫妆襟袖皆仙姿。”《宋史·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繖扇,鸣鞭。”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每日间亲随车驾,只听鸣鞭,去螭头上拜跪。” ——《漢語大詞典》
走送 zǒu sòng
浙 东旧俗。婚嫁日,女家送亲人将新娘送至男家门前即返回,谓之“走送”。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其家委亲戚接待女氏亲家,及亲送客会汤次拂备酒四盏款待。若论 浙 东,以亲送客急三杯或五盏而回,名曰‘走送’。” ——《漢語大詞典》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渔父(漁父)yú fǔ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清 查礼 《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箇。”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洗盏(洗盞)xǐ zhǎn
亦作“ 洗醆 ”。 洗杯。指饮酒。 唐 杜甫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诗:“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清 姚鼐 《从千佛寺回过汋突泉暮饮张氏园》诗:“却入荒园洗盏坐,旁有小泉时復鸣。” 清 姚鼐 《赠侍潞川》诗:“红鐙照故人,洗醆復相劝。” ——《漢語大詞典》
开尝(开尝)
杜甫诗洗盏开尝对马军 ——《韵府拾遗 阳韵》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 朝着:~酒当歌。
-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 跟,和:~他商量一下。
-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 看待,应付:~待。
-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 平分,一半:~开。
- 搀和(多指液体):~水。
- 量词,双:一~鹦鹉。
马军(馬軍)mǎ jūn
(1).骑兵。 唐 李靖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太宗 曰:‘ 曹公 有战骑、陷骑、游骑,今马军何等比乎?’”《英烈传》第五一回:“其餘步兵,依着马军向前而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丁壮人当战兵,有马的人当马军。”
(2).统率骑兵的将领。 唐 杜甫 《谢严中丞送乳酒》诗:“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今三衙有殿帅,马帅、步帅。马帅俗呼马军。” ——《漢語大詞典》
(2).统率骑兵的将领。 唐 杜甫 《谢严中丞送乳酒》诗:“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今三衙有殿帅,马帅、步帅。马帅俗呼马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