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有尼号法照,得自禁掖藏金铺。

秦观宋代〕《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

薄伽梵相含空虚,化人分段同璠璵。
尔来示灭二千岁,真骨万里传中区。
钱塘有尼号法照,得自禁掖藏金铺。
欲因此胜高构阁,假设象似开群愚。
偶从好事至霅上,持出瞻玩相欢娱。
灵牙宝色玉不如,上有无数光明珠。
庄严一一出御帑,蜿蜒绣袋荣砗磲。
是时宾客尽上士,回向已登十地初。
殷勤称赞出软语。坐人顾眄惊俗污。
因悲人生信如梦,浪逐声劫霜鬓须。
一源清净谁复无,枉入诸趋更崎岖。
愿因今日诣真际,古松白日常萧疏。
乃知金仙妙难测,余润普及沾凡枯。
况复老尺亦才辩,朱甍碧凡非难图。
行看迢嶢倚青嶂,翁妪颂说倾三吴。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钱塘禁掖金铺

钱塘(錢塘)qián táng
(1).见“ 钱塘江 ”。
(2).亦作“ 钱唐 ”。古县名。地在今 浙江省 。古诗文中常指今 杭州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过 丹阳 ,至 钱唐 。” 张守节 正义:“ 钱唐 ,今 杭州县 。” 唐 李绅 《真娘墓》诗:“还似 钱塘 苏小小 ,祗应迴首是卿卿。”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当 绍兴 中,国家方创都 钱塘 。”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君王垂衣念西土, 钱塘 老子不足数。”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尼 ní《國語辭典》

尼 [ ní ]

  1. 本是梵语阴性语尾。如比丘尼、沙弥尼。汉语用来泛称出家女众。如:「僧尼」、「削发为尼」。《聊斋志异·卷五·武技》:「才一交手,尼便呵止。」
  2. 姓。如明代有尼养德。
号 ( 號 ) hào/háo
号 [ hào ]
  1. 名称:国~。年~。字~。
  2. 旧指名和字以外的别号:如“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
  3. 记号,标志:信~。暗号。
  4.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码。
  5. 扬言,宣称:~称。项羽兵四十万,~百万。
  6. 指某种人员:病~。伤~。
  7. 标上记号:~房子。把这件东西~上。
  8. 号令,命令:发号施~令。~召。
  9. 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吹~。~兵。
  10. 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人。
号 [ háo ]
  1.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叫。
  2. 大声哭:哀~。~丧。~啕大哭。
法 fǎ《國語辭典》

法 [ fǎ ]

  1. 律令。如:「法令」、「法律」。《韩非子·定法》:「法者,宪令著于官府。」
  2. 制度。《礼记·曲礼下》:「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
  3. 范式、原则。如:「文法」、「语法」。
  4. 途径。如:「方法」、「办法」。
  5. 佛、道等的道理。如:「佛法」、「法坛」。《五灯会元·卷六·谷山藏禅师》:「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6. 方术、技巧。如:「道士作法」、「魔法」。
  7. 法国的简称。旧音ㄈㄚˋ fà。如:「中法战争」、「英法战争」。
  8. 姓。如汉代有法雄。
  1. 仿效。如:「效法」。《周易·系辞上》:「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1. 可为法则的。如:「法书」、「法帖」。
  2. 属于佛家的。如:「法衣」、「法号」。

法 [ fā ]

  1. 在「没法儿」、「想个法儿」等语词中的音读。

法 [ fá ]

  1. 参见「法子 」条。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1.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2. 投映。如:「照镜子」。
  3.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4. 比对、核对。如:「对照」。
  5. 通知。如:「照会」、「关照」。
  6.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7.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8.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9.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1. 日光。如:「夕照」、「残照」。
  2. 像片。如:「近照」、「玉照」。
  3.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禁掖 jìn yè
谓宫中旁舍。亦泛指宫廷。 唐 杜甫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欲整还乡斾,长怀禁掖垣。” 唐 白居易 《中书舍人韦贯之授礼部侍郎制》:“顷以词藻选登禁掖,秉笔书命,时称得人。” 宋 张实 《流红记》:“因念御沟水出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建》:“ 建 初与枢密使 王守澄 有宗人之分, 守澄 以弟呼之,谈间故多知禁掖事,作宫词百篇。”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请成》:“不见门生荆棘,突少炊烟,驴游禁掖,狐登寳殿。”《明史·王治传》:“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禁掖无立谈,独行心且悸。”  ——《漢語大詞典》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金铺(金鋪)jīn pū
(1).金饰铺首。《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鐘音。” 李善 注:“金铺,以金为铺首也。” 吕延济 注:“金铺,扉上有金花,花中作钮鐶以贯锁。” 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九月》:“月缀金铺光脉脉,凉苑虚庭空澹白。” 叶葱奇 注:“金铺,指门环下面的铜片。《增韵》:‘所以啣环者,作鱼蛇之形,以铜为之,故曰金铺。’” 清 钱谦益 《冬夜观剧歌》:“金铺着霜月上楹,高堂綺席陈 吴 羹。”
(2).门户之美称。 唐 包佶 《朝拜元陵》:“宫前石马对中峯,云里金铺闭几重。” 前蜀 魏承班 《木兰花》词:“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 宋 苏轼 《春贴子词·皇太后阁三》:“朝罢金铺掩,人闲宝瑟尘。”
(3).华美的铺榻。 后蜀 欧阳炯 《浣溪纱》词:“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 宋 朱敦儒 《定风波·樵歌》词:“閒倚金铺书闷字,尤殢,为谁憔悴减心情。”
(4).指浴池中美好铺设。 唐 白居易 《题庐山山下汤泉》诗:“ 驪山 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