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班固两汉〕《东都赋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由数期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民。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而拓其制。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吾子曾不是睹,顾曜后嗣之末造,不亦暗乎?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人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以来,未之或纪。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监,乃致命乎圣皇。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然发愤,应若兴云,霆击昆阳,凭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岳,立号高邑,建都河、洛。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岂特方轨并迹,纷纷后辟,治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伏牺氏之所以基皇德也。分州土,立市朝,作盘舆,造器械,斯乃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

  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而帝王之道备矣。至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法服,铺鸿藻,信景铄,扬世庙,正雅乐。人神之和允洽,群臣之序既肃。乃动大辂,遵皇衢,省方巡狩,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烛幽。然后增周旧,修洛邑,扇巍巍,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外则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为沼,发 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邹,谊合乎灵囿。若乃顺时节而搜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历《驺虞》,览《驷铁》,嘉《车攻》,采《吉日》,礼官整仪,乘舆乃出。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辂,乘时龙,凤盖棽丽,和銮玲珑,天官景从,寝威盛容。山灵护野,属御方神,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元戎竟野,戈铤彗云,羽旄扫霓,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焰生风,欱野喷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遂集乎中囿,陈师案屯,骈部曲,列校队,勒三军,誓将帅。然后举烽伐鼓,申令三驱, 輶车霆激,骁骑电骛,由基发射范氏施御,弦不睼禽,辔不诡遇,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指顾倏忽,获车已实,乐不极盘,杀不尽物,马踠余足,士怒未渫,先驱复路,属车案节。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觐明堂,临辟雍,扬缉熙,宣皇风,登灵台,考休徵。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西荡河源,东澹海漘,北动幽崖,南趯朱垠。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莫不陆讋水栗,奔走而来宾。遂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陈百寮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罍,班玉觞,嘉珍御,太牢飨。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铿鍧,管弦烨煜。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泰古华。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熅,调元气,然后撞钟告罢,百寮遂退。于是圣上亲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于东作也,乃申旧间,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纴,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耻纤靡而不服,贱奇丽而弗珍,捐金于山,沈珠于渊。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耳目弗营,嗜欲之源灭,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登降饪宴之礼既毕,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羲、文之《易》,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唯子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崚,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揲然意下,捧手欲辞。”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道,请终身而诵之。”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谠言含和吐气盛哉斯世

谠言(讜言)dǎng yán
正直之言,直言。《汉书·叙传上》:“吾久不见 班生 ,今日復闻讜言!” 颜师古 注:“讜言,善言也。” 唐 白居易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序:“不数月,讜言直声,动於朝廷。”  ——《漢語大詞典》
弘 hóng《國語辭典》

弘 [ hóng ]

  1. 广大。如:「弘愿」。《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多写几个弘誓愿,鬼门关上若相逢。」
  1. 扩大、发扬。晋·陆机〈赠弟士龙诗〉:「非德莫懃,非道莫弘。」《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故道德之旨未弘,而锲薄之风先摇。」
  1. 姓。如汉代有弘恭。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咸 ( 鹹 ) xián《國語辭典》

      咸 [ xián ]

      1. 都、皆、全。如:「老少咸宜」。《書經·舜典》:「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1. 普及、遍及。《國語·魯語》:「小賜不咸,獨恭不優。」
      2. 和睦。《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兌(☶)​上。表示山澤相感應之象。
      2. 姓。如漢代有咸宣。
      含和 hán hé
      (1).蕴藏祥和之气。常喻仁德。《文子·精诚》:“故大人与天地合德……怀天心,抱地气,执冲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 南朝 梁 沈约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开元布泽,含和尚仁。” 宋 文天祥 《正气歌》:“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廷。”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
      (2).指含有温暖之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周围石峰,中当土山尽处,风气含和。”  ——《漢語大詞典》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吐气(吐氣)tǔ qì
      (1).发出声气。《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唐 成玄英 疏:“发辞吐气,则语及仁义,用兹等法为修身之本。” 汉 班固 《东都赋》:“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唐 罗隐 《谗书·序陆生东游》:“一年,遇生於 靖安里 中,相其吐气出词,落然有正人风骨。” 宋 文彦博 《过燕川渡》诗:“诸公共游不知疲,长吟吐气如虹蜺。”
      (2).呼出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喘吁吁吐气不齐,战兢兢惊神未定。”
      (3).舒发受压抑之气;发泄怨气。 唐 李白 《梁甫吟》:“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中:“其记污辱宫闈,至不忍读,葢必 宋 人借此吐气耳。” 清 黄景仁 《上朱笥河先生》诗:“十年吟苦霜鬢丝,一编吐气今其时。”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 闽 粤 向多各姓械斗的事,起因多是为这一姓对于那一姓,名分上或私人上小有凌辱侵占,便不惜牺牲无数金钱生命,求为姓中吐气。”
      (4).散发元气。《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
      (5).显现生机。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夫以含心之荄,实伺夹钟吐气。”
      (6).散发烟气。 汉 李尤 《薰炉铭》:“上似 蓬莱 ,吐气委虵。”
      (7).语音学上指送气。  ——《漢語大詞典》
      颂 ( 頌 ) sòng
      颂 [ sòng ]
      1. 赞扬:~扬。歌~。~词。赞~。~古非今。
      2. 以颂扬为内容的文章或诗歌:祖国~。青春~。
      3. 祝愿:祝~。敬~大安。
      4. 中国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诗经》里面,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类。
      曰 yuē《國語辭典》

      曰 [ yuē ]

      1.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2.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1.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盛哉
      班固典引盛哉皇家帝世德臣列辟功君百王盛张说岳州别梁六入朝诗梦见长安陌朝宗实哉  ——《骈字类编》
      乎 hū《國語辭典》

      乎 [ hū ]

      1. 相当于「于」。如:「合乎规定」、「出乎意料」。《战国策·燕策二》:「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呢」。《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2.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的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 用于句尾,表示召唤的语气。《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 用于句尾,表示推测的语气。《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5.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文选·陆机·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宋·周敦颐〈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赞美的语气。《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1.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论语·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乎 [ ​hú ]

      1. (一)​之又音。
      斯世 sī shì
      此世,今世。《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收止足以言归,汎皓然以容裔,欣环堵以恬娱,免咎悔於斯世。”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生丁斯世,言语道断,为 守常先生 的遗文写了几句,塞责而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