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

阎伯理唐代〕《黄鹤楼记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使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州都团练使河南公名

刺 cì/cī《國語辭典》

刺 [ cì ]

  1. 以尖銳的東西扎入。如:「穿刺」。《廣韻·入聲·昔韻》:「刺,穿也。」宋·陸游〈出塞曲〉:「佩刀一刺山為開,壯士大呼城為摧。」
  2. 暗殺。如:「行刺」、「刺殺」。《爾雅·釋詁上》:「刺,殺也。」《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豫讓傳》:「(豫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3. 以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過失。如:「諷刺」、「譏刺」。《漢書·卷八九·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
  4. 暗中打聽。如:「刺探」。《漢書·卷七四·丙吉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遽歸府見吉白狀。」唐·顏師古·注:「刺,謂探候之也。」
  5. 刺激使產生不好的感覺。如:「刺眼」、「刺耳」、「刺鼻」。
  1. 細而尖銳的東西。如:「竹刺」、「芒刺」、「魚刺」。
  2. 名片、名帖。如:「名刺」、「刺帖」、「投刺」。
  3. 姓。如唐代有刺正甫。
使 shǐ《國語辭典》

使 [ shǐ ]

  1. 命令、派遣。《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水浒传·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绝根本。」
  2. 让、以致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役用、役使。《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晋·范宁〈为豫章临发上疏〉:「古之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二日休停。」
  4. 可、行、做。如:「使不得」。《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过一百多钱,倘若租看,亦使得。」
  5. 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几百块钱,少了不够使的。」
  6. 放纵、放任。如:「使性子」。
  7. 出使。《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 奉命到外国执行任务或留驻的外交长官。如:「大使」、「公使」。
  1. 假设、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汉·王充《论衡·祀义》:「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

使 [ shì ]

  1. (一)​、
  1. 之又音。
兼 jiān《國語辭典》

兼 [ jiān ]

  1. 合并、吞并。《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2. 同时担任或具有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身分、行为等。如:「兼差」、「兼职」、「父兼母职」。
  3. 加倍、超越、胜过。如:「兼程赶路」。《论语·先进》:「由也兼人。」唐·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4. 重复、累积。《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吕强传》:「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1. 同时、一起。如:「兼顾」、「二者兼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 尽、完全。《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侍 shì《國語辭典》

侍 [ shì ]

  1. 伺候。如:「服侍病人要有耐心。」
  2. 在一旁陪著。《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
  1. 服侍或随从他人的人。如:「女侍」、「侍从」。
  2. 侍生的简称。参见「侍生 」条。
  3. 姓。如明代有侍锦。
御史 yù shǐ
(1).官名。 春秋 战国 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秦 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汉 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史记·萧相国世家》:“ 秦 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 何 乃给 泗水 卒史事,第一。”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御史主弹奏不法,肃清内外。 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陞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2).喻指起监督作用的人或事物。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它(书评)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参阅《通典·职官六·御史台》《续通典·职官六·御史台》。  ——《漢語大詞典》
淮西
唐 元稹 连昌宫词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唐 王建 赠李愬仆射 独破淮西功业大,新除陇右世家雄。
唐 刘禹锡 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 其一 淮西春草长,淮水逶迤光。
唐 杜牧 郡斋独酌 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  ——《骈字类编》
租庸 zū yōng
古代交纳谷帛的税制。 唐 杜甫 《岁晏行》之三:“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元 揭傒斯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诗:“詔书十度復租庸,每岁朝廷仍贷米。”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高张筹筴而不能平一租庸。”参见“ 租庸调 ”。  ——《漢語大詞典》
荆岳
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南瞻荆岳崇峻极之巍峨北睇蚊川浚清流之澄澈  ——《骈字类编》
沔 miǎn《國語辭典》

沔 [ miǎn ]

  1. 河川名。在大陆地区陕西省沔县境,为汉水的上流。
  1. 水流充满的样子。《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唐·李白〈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湖水演沔,勗哉是行。」
等 děng《國語辭典》

等 [ děng ]

  1. 品级、次第。如:「上等」、「甲等」、「劣等」、「高人一等」。
  2. 种、类。如:「何等人物」、「这等事情」。《红楼梦·第一一五回》:「在弟是庸庸碌碌一等愚人,忝附同名。」
  3. 表类数之词:➊ ​ 表复数。如:「我等」、「尔等」、「一干人等」、「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金融中心。」➋ ​ 表列举不尽。如 :「我每天单是孩子的事都忙昏了,其他如厨房等等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4. 一种小型的秤。用来称金、银、药物等少量物品的衡器。《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便取出银子,刚刚一块,讨等来一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大等秤进,小等秤出。」俗称为「等子」、「戥子」。
  1. 待、候。如:「等车」、「等一会儿」。《西游记·第一四回》:「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又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
  2. 相同、相齐。如:「相等」、「等于」、「均等」、「平等」、「高低不等」。
州都 zhōu dū
州大中正的别称。 三国 魏 曹丕 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选拔官吏事宜。 隋 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 炀帝 为 晋王 时,即曾任州都。 开皇 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晋书·刘毅传》:“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宋书·恩倖传序》:“州都郡正,以才品人。” 陈垣 《史讳举例》卷六:“ 魏 晋 以后,诸州皆置大中正,以甄别流品。 隋 时避讳,改为州都,而去中正之名。”  ——《漢語大詞典》
团练(團練)tuán liàn
(1).组织、训练。 唐 陆贽 《诛李希烈后原宥淮西将吏并授陈仙奇节度诏》:“应被 希烈 差点兵马及团练子弟,并即放散。”《旧唐书·李石传》:“ 福 ( 李福 )团练乡兵,屯集要路,贼不敢犯。”《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乐毅 知得 齐 兵出城下寨,遂团练兵卒,合 秦 、 魏 、 韩 、 赵 四国兵百万,屯於 济 西下寨。”
(2). 宋 代至 民国 初年,于正规军之外就地选取丁壮,加以训练的地主武装组织,称团练。《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诸军团练,以五人为伍,伍有长;五伍为甲,甲有正;四甲为队,五队为部,皆有二将;五部为军,有正副统帅。”
(3).团练的头目。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奏知娘娘:新妇嫁十三团练尔,即不曾嫁他官家。”《水浒传》第三十回:“眼见得是 张团练 替 蒋门神 报仇,买嘱 张都监 ,却设出这条计策陷害 武松 。” 清 王韬 《洋务上》:“治民先在简择牧令,练兵先在整顿团练。”  ——《漢語大詞典》
河南 hé nán
(1).指 黄河 以南地区。具体所指范围广狭有异。《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南曰 豫州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 成周 以来, 河 南之都,惟 长安 、 洛阳 。”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其十五国中, 周南 、 召南 、 王 、 檜 、 陈 、 郑 在 河 南。”
(2). 秦 汉 时代称今 河套 以南地区。《史记·蒙恬列传》:“ 秦 已并天下,乃使 蒙恬 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 河 南。” 张守节 正义:“谓 灵 胜 等州。”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诗:“ 汉 保 河 南地,胡清塞北尘。”
(3).省名,别称 豫 。省会 郑州市 。  ——《漢語大詞典》
穆 mù《國語辭典》

穆 [ mù ]

  1. 温和、和谐。如:「和穆」、「安穆」。《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宋·苏轼〈和劝农〉诗:「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2. 恭敬、肃敬。如:「肃穆」。《礼记·曲礼》:「天子穆穆,诸侯皇皇。」
  3. 美好。《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晋书·卷九三·外戚传·王蒙传》:「岂可令泾渭混流,亏清穆之风。」
  1. 古代宗庙神位排列的次序,左为昭,右为穆。《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2. 姓。如汉代有穆生。
公名 gōng míng
同类事物的共称。与“专名”相对。如鸟、兽是公名,而鸦、鹊、虎、豹为专名。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革命与文学》:“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知道文学的这个公名中包含着两个范畴:一个是革命的文学,一个是反革命的文学。”  ——《漢語大詞典》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