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黄芦(黄蘆)huáng lú
枯黄的芦苇。 汉 徐干 《中论·修本》:“黄芦之萌,以兆大中之暑。” 唐 王昌龄 《九江口作》诗:“驛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清 纳兰性德 《菩萨鬘·寄梁汾苕中》词:“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漢語大詞典》
掩映 yǎn yìng
(1).遮蔽;隐蔽。 唐 元稹 《赛神》诗:“採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鯢吞。”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我在此树边掩映着,等他出来时,着他死於斧下。”《三国演义》第一○九回:“﹝ 司马昭 ﹞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近。”
(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唐 白居易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宋 晏殊 《渔家傲》词:“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龙井神女祠》:“时林月渐明,隐隐见橘柚影中一美人掩映,若隔烟雾。”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楼台殿阁的缩影哟,掩映在山头的云雾之中。”
(3).遮映衬托。 南唐 冯延巳 《虞美人》词:“春山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宛转随溪,羣峰环耸,木石掩映。” 清 纳兰性德 《疏影·芭蕉》词:“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绣牀金缕。”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树影中湖光掩映,极其明媚。”
(4).盖过,压倒。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郎士元》:“‘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 明 高攀龙 《〈朱子节要〉序》:“盖其精神气力,真足以柱石两间,掩映千古。”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漢語大詞典》
(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唐 白居易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宋 晏殊 《渔家傲》词:“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龙井神女祠》:“时林月渐明,隐隐见橘柚影中一美人掩映,若隔烟雾。”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楼台殿阁的缩影哟,掩映在山头的云雾之中。”
(3).遮映衬托。 南唐 冯延巳 《虞美人》词:“春山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宛转随溪,羣峰环耸,木石掩映。” 清 纳兰性德 《疏影·芭蕉》词:“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绣牀金缕。”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树影中湖光掩映,极其明媚。”
(4).盖过,压倒。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郎士元》:“‘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 明 高攀龙 《〈朱子节要〉序》:“盖其精神气力,真足以柱石两间,掩映千古。”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漢語大詞典》
清江 qīng jiāng
(1).水色清澄的江。 南朝 梁 何逊 《初发新林》诗:“鐃吹响清江,悬旗出长屿。” 唐 王昌龄 《送窦七》诗:“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2).古 夷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 夷水 即 佷山 清江 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 蜀 人见其澄清,因名 清江 也。” ——《漢語大詞典》
(2).古 夷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 夷水 即 佷山 清江 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 蜀 人见其澄清,因名 清江 也。”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斜 xié《國語辭典》
斜 [ xié ]
形- 不正、倾侧。如:「斜角」、「斜坡」、「斜线」。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动。《文选·贾谊·𫛳鸟赋》:「庚子日斜兮,𫛳集予舍。」唐·杜甫〈水槛遣兴〉诗二首之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地名用字。常用于地势倾斜的地方。如:「玉钩斜」、「内人斜」、「陈陶斜」。
斜 [ yé ]
名- 终南山的山谷,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省褒城县东北。《文选·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李善注引《梁州记》曰:「万石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
斜 [ xiá ]
- (一)之又音。
缆 ( 纜 ) lǎn
缆 [ lǎn ]
- 系船用的粗绳或铁索:~绳。~索。~桩。解~。
- 泛指许多股拧成的像缆的东西:电~。钢~。
- 用绳索栓住:~舟。一纵不可~。
着 ( 著 ) zhuó/zháo/zhāo/zhe
着 [ zhuó ]
- 穿(衣):穿~。穿红~绿。~装。
- 接触,挨上:~陆。附~。不~边际。
- 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眼。~笔。~色。~墨。~力。~想。~意(用心)。
- 下落,来源:~落。
- 派遣:~人前来领取。
- 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即施行。
- 接触,挨上:~边。上不~天,下不~地。
- 感受,受到:~凉。~急。~忙。~风。~迷。
- 使,派,用:别~手摸。
- 燃烧,亦指灯发光:~火。灯~了。
- 入睡:躺下就~。
- 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打~了。没见~。
- 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法。~数。一~儿好棋。
- 计策,办法:高~儿。没~儿了。
- 放,搁进去:~点儿盐。
- 应答声,表示同意:这话~哇!~,你说得真对!
- 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走~。开~会。
- 助词,表示程度深:好~呢!
- 助词,表示祈使:你听~!
- 助词,用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介词:顺~。照~办。
钓鱼(釣魚)diào yú
(1).垂竿取鱼。《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 唐 韩愈 《赠侯喜》诗:“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我开始学会了钓鱼,总是上半天学钓半天鱼。”
(2).比喻引诱。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七章:“‘ 小玲子 ’, 周仆 笑吟吟地说,‘你看像炊烟不像?’ 小玲子 点点头,笑着说:‘就凭这个钓鱼呀!’”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引诱。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七章:“‘ 小玲子 ’, 周仆 笑吟吟地说,‘你看像炊烟不像?’ 小玲子 点点头,笑着说:‘就凭这个钓鱼呀!’” ——《漢語大詞典》
艖 chā《國語辭典》
艖 [ chā ]
名- 小船。唐·皮日休〈太湖诗·销夏湾〉:「小艖或可泛,短策或可支。」《水浒传·第六五回》:「玉压桥边酒旆,银铺渡口鱼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