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

静诺清代〕《咏秋兰

长林众草入秋荒,独有幽姿逗晚香。
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
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
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名流赏鉴空谷知音

名流 míng liú
知名人士;名士之辈。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 伯騫 ﹞希慕名流,交结豪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孙兴公 、 许玄度 皆一时名流。”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天下名流,翕然宗仰。” 清 韩骐 《玉烛新》词:“分笺度曲共名流,无数冶红妖翠。”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二章:“不过北大的工作进展太慢,学生们埋头书案,光作着学者名流的美梦。”  ——《漢語大詞典》
赏鉴(赏鑒,賞鑑)shǎng jiàn
亦作“赏竪”。亦作“ 赏鑑 ”。
(1).赏识鉴别。 唐 杨炯 《宴族人杨八宅序》:“人伦赏鑑,同推 郭泰 之名;好事相趋,毕诣 扬雄 之宅。”《宋史·刘温叟传》:“立朝有德望,精赏鉴,门生中尤器 杨徽之 、 赵邻几 ,后皆为名士。”《儒林外史》第四回:“ 范举人 道:‘我这老师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赏鉴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贺。’”
(2).欣赏品评。 唐 司空图 《书屏记》:“今旅寓 华 下,於进士 姚顗 所居,获览书品及 徐公 评论,因感愤追述,貽信后学,且冀精于赏鉴者,必将继有詮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照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果然老老幼幼,尽来赏鑑新坑。” 清 方文 《白下留别梅杓司》诗:“故人 施 赵 应相见,击节高歌赏鉴同。”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漢語大詞典》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4. 古同“”,环绕。
  5. 姓。
还 [ hái ]
  1.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5.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堪 kān《國語辭典》

堪 [ kān ]

  1. 勝任、承受。如:「難堪」、「足堪重任」、「不堪一擊」、「情何以堪」。《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 可以、能夠。如:「堪稱大將」、「不堪設想」。唐·杜秋娘〈金縷衣〉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詞:「往事只堪哀 ,對景難排。」
佩 pèi《國語辭典》

佩 [ pèi ]

  1. 古人系在腰带上的一种装饰品。如:「玉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 之,杂佩以赠之。」也作「珮」。
  1. 系物在衣带或衣服上。如:「佩剑」、「佩玉」、「那警员身上佩带一把手枪。」《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
  2. 敬仰信服。如:「钦佩」、「敬佩」。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谢玉环刀等启〉:「垂光既深,铭佩更积。」
空谷 kōng gǔ
空旷幽深的山谷。多指贤者隐居的地方。《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孔颖达 疏:“贤者隐居,必当潜处山谷。”《晋书·龚玄之传》:“夫哲王御世,必搜扬幽隐。故空谷流縶维之咏,丘园旅束帛之观。” 宋 苏轼 《谪居三适·夜卧濯足》诗:“今我逃空谷,孤城啸鵂鶹。”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游麓山即席奉赠》诗:“幽兰散芬芳,搴为空谷酬。”  ——《漢語大詞典》
知音 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品 pǐn《國語辭典》

品 [ pǐn ]

  1. 众多的。《说文解字·品部》:「品,众庶也。」《易经·乾卦·彖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
  1. 某一类东西的总称。如:「物品」、「食品」、「成品」、「商品」。
  2. 事物的种类。《书经·禹贡》:「厥贡惟金三品。」孔安国·传:「金、银、铜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3. 等级。如:「上品」、「极品」、「诗品」。
  4. 古代官制中的阶级。如:「一品」、「官品」。元·关汉卿《碧玉箫·秋景堪题曲》:「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5. 人的德性。如:「人品」、「学品」。
  6. 姓。如明代有品嵒。
  1. 评量、评断好坏优劣。如:「品诗」、「品文」。
  2. 吹奏乐器。如:「品竹」、「品箫」。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扬 ( 揚 ) yáng
扬 [ yáng ]
  1.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
  2.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
  3. 在空中飘动:飘~。
  4.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
  5.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