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记天文,朝推谷子云。

孙逖唐代〕《春初送吕补阙往西岳勒碑得云字

刻石记天文,朝推谷子云。箧中缄圣札,岩下揖神君。
语别梅初艳,为期草欲薰。往来春不尽,离思莫氛氲。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刻石天文谷子

刻石 kè shí
(1).在石上雕刻。《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东行郡县,上 邹嶧山 。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清 龚自珍 《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 李季 《菊花石》二:“ 林家湾 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南史·范云传》:“ 云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坡谷前身》:“世传 山谷道人 前身为女子,所説不一。近见 陈安国 省干 云: 山谷 自有刻石,记此事於 涪陵江 石间。”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达夫 游记说内洞石壁上‘ 唐 宋 人的题名石刻很多,我所见到的,以 庆历 四年的刻石为最古’。”  ——《漢語大詞典》
记 ( 記 ) jì
记 [ jì ]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
  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
  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
  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
  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
  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
  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天文 tiān wén
(1).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山鳩知晴雨於将来,不能明天文。”《隋书·经籍志三》:“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变,而参於政者也。” 老舍 《茶馆》第二幕:“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2).天文学。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聘西人为教授,凡 中国 搢绅至齐民家聪颖子弟均许投牒赴馆,学习天文、句股、造船、製器诸法。”  ——《漢語大詞典》
朝 zhāo/cháo《國語辭典》

朝 [ zhāo ]

  1. 早晨。如:「春朝」。《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2. 日、天。如:「有朝一日」、「成功在今朝」。《孟子·告子下》:「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1. 有活力的。如:「朝氣蓬勃」。

朝 [ cháo ]

  1. 古代見人皆稱「朝」。多用於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進見君長、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也稱為「朝」。《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
  2. 參拜神明。如:「朝聖」、「朝山」。《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
  3. 對、向。如:「朝東」、「朝前」。
  1. 舊時君王聽政、辦事的地方。如:「朝廷」。《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2. 某一世系帝王的統治時期,或某位君王的統治時期。如:「漢朝」、「唐朝」、「崇禎朝」。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推 tuī《國語辭典》

推 [ tuī ]

  1. 用力往前或往外移动物体。如:「推车」、「推门」。唐·李白〈襄阳歌〉:「玉山自倒非人推。」
  2. 顺著迁移。《易经·系辞下》:「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3. 根据已知寻究其他。如:「推算」、「推论」、「以此类推」。《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有意其推本之也。」
  4. 扩充、扩展。如:「推行」、「推销」、「推广教育」。《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
  5. 选择、荐举。如:「推选」、「推举」。《礼记·儒行》:「推贤而进达之。」
  6. 辞让、让与。如:「推让」。《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推食食我。」
  7. 借口、假托。如:「推托」、「推卸」、「推三阻四」。《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又推个事故,却来白娘子家取伞。」
  8. 尊崇、赞许。如:「推崇」、「推许」。《晋书·卷四一·刘寔传》:「天下所共推,则天下士也。」
  9. 除去。如:「推陈出新」。
谷子(穀子)gǔ zi
(1).即粟。粮食作物的一种。子实去壳称小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梬枣杨梅”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揖 曰:“杨梅,其实似穀子而有核,其味酢。”
(2).稻及稻的没有去壳的子实。 沙汀 《幺木匠的故事》:“哪家谷子一亩田打了多少,哪家黄豆瞎了,全都一目了然!”  ——《漢語大詞典》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