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道体,运阳光、密布通微恢鄂。

侯善渊元代〕《酹江月

无形道体,运阳光、密布通微恢鄂。炫惚昏衢烹浩气,冲塞英华盈落。莹日千寻,清风万里,显焕神光烁。夷门羽化,太玄一派灵廓。孤然脱洒无双,於中清净,不许纤尘著。养就胎仙神貌雪,出入无间绰约。紫府游行,瑶宫饮宴,赐我逍遥乐。金童捧盏,妙音引上龙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无形道体阳光密布通微

无形(無形)wú xíng
(1).不见形体。《礼记·曲礼上》:“听於无声,视於无形。” 孔颖达 疏:“视於无形者,谓视而不见父母之形。” 唐 刘禹锡 《天论》:“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乌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上:“驾无形之马,御太虚之车,一息之顷,无不出也,无不游也。”
(2).不露形迹;未露形迹。《孙子·虚实》:“故形兵之极,至於无形。” 梅尧臣 注:“兵本有形,虚实不露,是以无形,此极致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明者远见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无形。”《新五代史·杂传二·温韬》:“而未然之祸,难述於无形,不足以动其心歟?” 清 陈裴之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然能储一有用之材,即可弭一无形之祸。”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倒好像夫妻之间有一条什么无形的墙壁阻隔着似的。”
(3).犹言不知不觉。《晋书·乐志上》:“同进退让,化渐无形。大和宣洽,通於幽冥。”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三:“而若干戏剧工作者,也已有形或无形地受到它们的影响了。”  ——《漢語大詞典》
道体(道體)dào tǐ
(1).道的本体;道的主旨。《淮南子·人间训》:“或明礼义、推道体而不行,或解构妄言而反当。” 唐玄宗 《以元元皇帝真容应见宣付史馆勅》:“道体无方, 元宗 有应,形标柱史,名叶新兴。” 清 陈确 《答唯问》:“道体本无穷尽,故须臾不可忘戒惧。”
(2).犹玉体、贵体。《北史·隐逸传·徐则》:“霜风已冷,海气将寒,偃息茂林,道体休悆。” 唐 欧阳询 《题诸家书帖》:“五月中得足下书,知道体平安。” 清 陈确 《与吴裒仲书》:“东瞻 澉岭 ,眊眼欲穿。暑气大盛,不审道体清适何似?”  ——《漢語大詞典》
运 ( 運 ) yùn
运 [ yùn ]
  1.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
  2.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
  3.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
  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
  5. 南北距离:广~百里。
  6. 姓。
阳光(陽光)yáng guāng
(1).闪电之光。《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 唐 孔颖达 疏:“云始电者,电是阳光,阳微则光不见,此月阳气渐盛,以击於阴,其光乃见,故云始电。”
(2).日光。《列子·汤问》:“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后汉书·桓帝纪》:“閒者,日食毁缺,阳光晦暗,朕祗惧潜思,匪遑启处。” 宋 杨万里 《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诗:“仰看阳光只见空,不如影里看梧桐。”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一轮红日吊在西边高大建筑物的上空,橘红的阳光洒满一地。”
(3).指太阳。 唐 刘禹锡 《观市》:“交易而退,阳光西徂。” 唐 柳宗元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诗:“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原注:“阳光,谓日。”  ——《漢語大詞典》
密布 mì bù
(1).谓于私下或暗中向人表白、展露。《南齐书·垣崇祖传》:“初, 崇祖 遇 太祖 於 淮阴 , 太祖 以其武勇,善待之。 崇祖 谓 皇甫肃 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
(2).秘密散播。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言事·郭希颜论庙制》:“至三十九年,则 郭 已罢官久,居家无聊,恨首揆 分宜公 ,乃其乡人不为援,密布流言於京师,云:‘ 嵩 欲害 裕王 为 景王 地,而身钓奇以取大功。’”
(3).稠密地排列、分布。《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董双成 掌管贮雪琉璃净瓶,瓶内盛着数片雪;每遇彤云密布, 姑射真人 用黄金箸敲出一片雪来,下一尺瑞雪。”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曾睹瑶池仙客》:“足下祥云密布,瑞气直衝。” 秦牧 《花城·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这岛屿的海滩上,就是仙人掌密布的所在。”  ——《漢語大詞典》
通微 tōng wēi
通晓、洞察细微的事物。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色平而畼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宋 苏轼 《杜处士传》:“吾能通微,预知子高良,故谩矜子,以短而欲乱子言。” 明 张居正 《赠毕石庵宰朝邑叙》:“夫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  ——《漢語大詞典》
恢 huī《國語辭典》

恢 [ huī ]

  1. 扩大、张大。《汉书·卷一○○·叙传下》:「恢我疆宇,外博四荒。」宋·陆游〈寒夜歌〉:「谁施赤手驱蛇龙?谁恢天网致凤麟?」
  2. 回复、收复。参见「恢复 」条。
  1. 广大、宽弘。如:「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唐·陈叔达〈答王绩书〉:「虽人伦王化,备列元经,而恢谈硕议,或不可舍。」
  2. 完备。《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
鄂 è《國語辭典》

鄂 [ è ]

  1. 地名:➊ ​ 春秋时楚国都邑,故城约在今湖北省武昌县。➋ ​ 春秋时晋国都邑,故城约在今山西省乡宁县南方。
  2. 湖北省的简称。
  3. 边际。《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并闾与茇䒷兮,纷被丽其亡鄂。」三国魏·徐干·齐都赋:「南望无垠,北顾无鄂。」
  4. 托住花朵的部分。《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通「萼」。
  5. 姓。如汉代有鄂千秋。
  1. 害怕。《汉书·卷六八·霍光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通「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