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宇三登歌化日,湖山一览醉春风。

董嗣杲宋代〕《丰乐楼

莺花箫鼓绮罗丛,人在熙和境界中。
海宇三登歌化日,湖山一览醉春风。
水摇层栋青红湿,云锁危梯粉黛窗。
十里掌平都掩尽,有谁曾纪建楼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海宇三登化日湖山一览醉春风

海宇 hǎi yǔ
(1).犹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梁书·武帝纪上》:“浹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 宋 苏辙 《皇弟偲加恩制》:“罄海宇之人孰非付託之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丈夫与叔叔文空海宇,洪然高掇,不必过忧。”《说唐》第三回:“举鼎千斤,名振海宇。”
(2).近海之地。 南朝 宋 颜延之 《家传铭》:“旷彼 琅邪 ,实唯海宇。”  ——《漢語大詞典》
三登 sān dēng
(1).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南朝 梁 沈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三登之美未臻,万斯之基尚远。”
(2).谓五穀一年三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耒水》:“﹝ 便县 ﹞县界有温泉,在 郴县 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顷……温水所溉,年可三登。” 金 蔡圭 《雪拟坡公韵》:“丰年待作三登兆,暮景重开六出花。”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化日 huà rì
太阳光。亦借指白昼。《宋史·乐志》:“化日初长,时当暮春。蚕事方兴,惟后惟嬪。” 金 元好问 《庆高评事八十之寿》诗:“化日舒长留暮景,秋风摇落变春温。”  ——《漢語大詞典》
湖山 hú shān
(1).湖水与山峦。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唐 杜牧 《江楼晚望》诗:“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 宋 曾巩 《归老桥记》:“虽欲遗章綬之荣,从湖山之乐,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元 赵孟俯 《钱塘怀古》诗:“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林之夏 《生日同泛西湖》诗之一:“ 林逋 、 苏軾 俱名世,指点湖山感慨深。”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倚湖山梦绕,对垂杨风裊。”  ——《漢語大詞典》
一览(一覽)yī lǎn
(1).一看;阅读一遍。《后汉书·祢衡传》:“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新唐书·苏颋传》:“ 頲 字 廷硕 ,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輒覆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今始择其上乘者:古体则标其题,近体则摘其句。閲者可一览瞭如矣。”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七:“必须在文辞的组织上有可以代替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可以代替分段分行写的作用,始能使人一览了然。”
(2).举目纵观。 唐 杜甫 《望岳》诗:“会当凌絶顶,一览众山小。” 宋 苏轼 《自清平镇游楼观》诗:“此台一览 秦 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沙汀 《忆贺龙》三四:“依照 贺龙 同志的意思,这样捷便得多,而且可以一览初春的北方原野。”
(3).用图表或简明文字写成的关于概况的说明,多用作书名。如:《北京名胜古迹一览》《世界各国主要经济情况一览》。  ——《漢語大詞典》
醉春风(醉春風)zuì chūn fēng
(1).词牌名。又名《怨东风》。参阅《词谱》十四。
(2).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 明 朱权 《太和正音谱·乐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