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应酬旧喜存乌皮,渴釜初欣识黔突。

吴则礼宋代〕《赠子发

金铜仙人辞汉歌,近时作者嗟谁何。
王侯之种合瑰诡,君复鼻高胸块磊。
著身丘壑谢幼舆,此事端怜卿辈无。
口谭名理脚穿屐,手捉毛锥家四壁。
平生三尺古锦囊,掉头不爱尚书郎。
饱知得句要得眼,肯道挽弓须挽强。
老夫天与覉臣骨,大笑痴心妄想儿曾咄咄。
折应酬旧喜存乌皮,渴釜初欣识黔突。
未办浇渠酒一樽,藜羹且可细论文。
政思横说与竖说,莫废本来微妙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应酬乌皮黔突

折 zhē/zhé/shé《國語辭典》

折 [ zhé ]

  1. 摘取、弄斷。如:「反掌折枝」。《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2. 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3. 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
  4. 損失、喪失。如:「折壽」、「損兵折將」。《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不要一句非言,折盡平生之福。」
  5. 夭亡。《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宋·蘇軾〈屈原塔〉詩:「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6. 佩服。如:「折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抵》:「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無折之者。」
  7. 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
  8. 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唐·劉禹錫〈天論上〉:「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1. 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
  2. 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
  3. 量詞:➊ ​ 計算折疊次數的單位。如:「把紙折成三折。」➋ ​ 計算戲劇分段的單位。如:「《竇娥冤》共分四折。」
  4. 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 [ zhē ]

  1. 翻轉、迴旋。如:「折跟頭」、「折騰」、「折返」。
  2. 倒出。如:「一筐子的梨都折了。」

折 [ shé ]

  1. 斷。如:「棍子折了!」
  2. 虧損。《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紅樓夢·第一○○回》:「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說是南邊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
应酬(應酬)yìng chóu
(1).交际往来。 宋 陆游 《晚秋农家》诗:“老来万事懒,不独废应酬。” 明 李贽 《答刘宪长书》:“如弟不才,资质鲁钝,又性僻嬾,倦於应酬。”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邻舟有 福来 、 青姑 ,色艺与 才娘 頡頏,而谈吐流利,应酬圆转则过之。” 茅盾 《子夜》七:“在愉快的应酬谈笑中,他这顿午饭,照例要化去一小时光景。”
(2).犹应接。 宋 张道洽 《岭梅》诗:“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3).勉强应付。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下:“或冗中为求者所迫,輒取旧改以应酬。”《霞外攟屑·掌故·盐商捐输皆虚伪》引 清 郑献甫 《补学轩散体文·盐策》:“然则向之急公报效,与徇势应酬者,果盐商家物乎?抑国帑中物乎?” 老舍 《四世同堂》三二:“ 瑞丰 独自回到家中,应酬公事似的向祖父和母亲问了安。”  ——《漢語大詞典》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1. 过时的,与“”相对:~式。~俗。
  2.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3.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4.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1.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2.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1.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2.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3.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4. 姓。如元代有喜同。
  1.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2.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1.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2.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3.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4.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5.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6.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7.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1.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乌皮(烏皮)wū pí
(1).黑色的皮革。《南史·宋纪中·文帝》:“又輦席旧以乌皮缘故,欲代以紫皮。”《隋书·礼仪志七》:“其乘舆,远游冠服,白纱单衣,承以裠襦,乌皮履。拜山陵则服之。”《宋史·舆服志四》:“令文三品以上紫褶……九品以上碧褶,并白大口袴,起梁带,乌皮鞾。”
(2).指乌皮几。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凭久乌皮拆,簪稀白帽稜。” 清 潘奕隽 《望海潮》词:“谩閒濡筠管,闷靠乌皮。”参见“乌皮几”。  ——《漢語大詞典》
渴 kě《國語辭典》

渴 [ kě ]

  1. 口干想喝水的感觉。如:「望梅止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1. 急切。如:「渴望」、「渴念」、「渴求」。

渴 [ hé ]

  1. 反流的水。唐·柳宗元〈袁家渴记〉:「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渴 [ jié ]

  1. 干涸、枯竭。《广韵·入声·薛韵》:「渴,水尽也。」
釜 fǔ《國語辭典》

釜 [ fǔ ]

  1. 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即今之鐵鍋。如:「破釜沉舟」。三國魏·曹植〈七步詩〉:「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欣 xīn《國語辭典》

欣 [ xīn ]

  1. 悦服、爱戴。《国语·晋语二》:「庶几曰诸侯义而抚之,百姓欣而奉之,国可以固。」
  1. 喜乐。如:「欣慰」、「欣然忘忧」。《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1. 姓。如五代时有欣彪。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黔突 qián tū
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烟囱。《文子·自然》:“ 孔子 无黔突, 墨子 无煖席。”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岂有曾黔突,徒劳不倚衡。” 明 刘基 《拙逸解》:“是故 仲尼 多能,坐不煖席; 墨 却云梯,走不黔突。”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