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惭匪报正羞缩,君肯包荒过称谓。

李弥逊宋代〕《再和明复蹈元之什

湓江散吏来万里,借屋僧房冷如水。
支颐一束傥会心,容膝数椽真傲世。
大而无用涧底松,过者不顾道傍李。
卖刀买犊愧老农,汲水埋盆作儿戏。
画墁求饱人共嗤,怀璧虽珍吾不以。
宰公政明一善收,丞公声同从瑕弃。
着酒时浇磊块胸,传歌为洗淫哇耳。
坐中冰雪回冬臞,句里云烟发春媚。
我惭匪报正羞缩,君肯包荒过称谓。
葛藤更与话短长,菽麦安能辨非是。
但闻古来说庞公,搬柴运水不谈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羞缩包荒过称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惭 ( 慚 ) cán
惭 [ cán ]
     ◎ 羞愧:~愧。羞~。~色。~惧。~怍。~赧。~颜。自~形秽。
匪 fěi《國語辭典》

匪 [ fěi ]

  1. 形状像箧的方形竹器,可用来盛物。今作「篚」。《说文解字·匚部》:「匪,器似竹箧。」
  2. 强盗贼寇。如:「土匪」、「盗匪」、「绑匪」。
  1. 有文彩的样子。《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通「斐」。
  1. 不。《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报 ( 報 ) bào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羞缩(羞縮)xiū suō
羞涩畏缩。《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后遽从帝自诉,帝羞缩,待之如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女战惕羞缩,遥立不作一语。” 许地山 《缀网劳蛛·商人妇》:“我在一个生地方遇见生面的男子,自然羞缩到了不得。”  ——《漢語大詞典》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肯 kěn《國語辭典》

肯 [ kěn ]

  1. 許可、答應。如:「首肯」、「他不肯讓我辭職。」《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
  2. 願意、樂意。《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唐·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1. 那裡、怎麼。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豈」。唐·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詩:「當時置酒延枚叟,肯料平臺狐兔走。」唐·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肯 [ ​kěng ]

  1. (一)​之又音。
包荒 bāo huāng
(1).包含荒秽。谓度量宽大。《易·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 王弼 注:“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者也。” 陆德明 释文:“荒,本亦作‘巟’。”一说包容广大。《说文·川部》“巟,水广也”引《易》作“包巟”。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立言补过,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烦丑。” 明 李东阳 《题宋理宗御碑后》:“毋并用君子小人以为包荒,毋兼容衺説正论以为皇极。” 王先谦 《条陈洋务事宜疏》:“然彼果无挑衅之师,我何妨示包荒之度。”
(2).原谅;宽容。 明 朱权 《荆钗记·合卺》:“如今送姪女临门,首饰房匳,诸事不曾完备,望亲家包荒。”《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圣人以天下为度,何所不容!未有显过,固宜包荒,但不可使居要近耳。”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谕李昭寿书》:“但尔若在天朝,本主将事事包荒,尔知道否?今已降妖,是人人得而诛之矣。”
(3).掩饰;遮盖。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我一力包荒,没事没事。”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三:“她为什么忽然那么替丈夫包荒起来呢? 婉小姐 还没看透。”  ——《漢語大詞典》
过称(過稱)guò chēng
犹过誉。《后汉书·明帝纪》:“而閒者章奏颇多浮词,自今若有过称虚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示不为諂子蚩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四出:“[生] 永新 ,你果然歌得好。[旦]奴婢何当陛下过称。”《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 晁源 道:‘承老父母过称,明早当专奉,老父母当自己开尝,不要托下人开坏了酒。’”
犹过秤。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二:“他万想不到素来切四个小钱的猪头肉,还要拣精拣肥,还要亲自过称的 陆茂林 ,公然不同了,刚一上檐阶,就向 王老七 喊道:‘今天要大大地照顾你一下, 王老七 !’”  ——《漢語大詞典》
谓 ( 謂 ) wèi
谓 [ wèi ]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可~神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