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邑相逢乐且敖,一枰才了又丹醪。

强至宋代〕《送吕贯中

陋邑相逢乐且敖,一枰才了又丹醪。
酒因校户知君大,棋为论饶觉我高。
忽对溪山挥别袂,却忧棋酒寡同袍。
勉哉各努当年力,无使功名见二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陋邑相逢一枰

陋邑 lòu yì
僻小的州县。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或曰:州县有大小,而陋邑未必尽可备谱系。”  ——《漢語大詞典》
相逢 xiāng féng
彼此遇见;会见。 汉 张衡 《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及去事戎轡,相逢宴军伶。” 宋 王易简 《水龙吟》词:“看明璫素袜,相逢憔悴,当应被,薰风误。”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举世无知音,今夕相逢,岂天假真缘耶。”  ——《漢語大詞典》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1.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2.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3.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1.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2.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3.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4.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5.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1.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1.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敖 áo《國語辭典》

      敖 [ áo ]

      1. 游玩。《说文解字·放部》:「敖,出游也。」《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同「遨 」。
      2. 戏弄。《管子·四称》:「诛其良臣,敖其妇女。」《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妇人敖荡者,沉之江。」
      3. 以小火慢煮或煎干。《战国策·魏策二》:「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通「熬」。
      1. 干煎、焦灼。《荀子·富国》:「天下敖然,若烧若焦。」通「熬」。

      敖 [ ào ]

      1. 倨慢。《管子·宙合》:「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若敖之在尧也。」通「傲」。
      一枰
      唐 陆龟蒙 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 静默供三语,从容等一枰。
      唐 徐夤 温陵残腊书怀寄崔尚书 江上年年接君子,一杯春酒一枰棋。
      宋 陆游 游近山僧庵 不是诗人托高兴,日长真付一枰棋。  ——《骈字类编》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丹 dān《國語辭典》

      丹 [ dān ]

      1. 赤色的礦石,可以製成顏料。《書經·禹貢》:「杶幹栝柏,礪砥砮丹。」
      2. 精煉配製的藥劑。如:「仙丹」、「靈丹妙藥」、「九轉還魂丹」。
      3. 姓。如漢代有丹玉。
      1. 紅色的。如:「丹楓」、「丹脣」、「丹砂」。
      2. 赤誠的。如:「丹心」、「丹忱」。
      醪 láo《國語辭典》

      醪 [ láo ]

      1. 混含渣滓的浊酒。《说文解字·酉部》:「醪,汁滓酒也。」《文选·刘伶·酒德颂》:「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