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郎扫雪辟虚馆,置酒张筵当翠微。

刘崧元代〕《雪中对酒短歌为萧翀赋

南溪三日霰雪飞,千岩万壑含清晖。萧郎扫雪辟虚馆,置酒张筵当翠微。

筵前翕翕香风起,金盘雪狮坐横尾。嶷然顾盼色不动,眼光寒注清尊里。

清尊行酒如流虹,凿冰出鱼鱼尾红。主人好客客尽乐,自挝大鼓声逢逢。

鼓声逢逢间鸣镯,乱来学得军中乐。双吹龙管引吴歌,座上纷纷雪花落。

我不能拥雄剑鸣铁衣,驰入边城搴取五丈之长旗。

又不能挟大弓乘青骊,暮猎阴山赤手搏取虎与罴。

扁舟乘兴无所适,高卧閒门徒尔为。何如烂醉千钟酒,更与迎春唱杨柳。

少年欢会能几时,莫遣朱颜成皓首。愿携九节青玉筇,径上绝顶登云峰。

手招陶皮拾瑶草,却望三山银阙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郎扫雪虚馆置酒张筵翠微

萧郎(蕭郎)xiāo láng
(1).对姓 萧 的男子的敬称。《梁书·武帝纪上》:“ 俭 一见( 萧衍 )深相器异,谓 庐江 何宪 曰:‘此 萧郎 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
(2). 唐 崔郊 之姑有一婢女,后卖给连帅, 郊 十分思慕她,因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 緑珠 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 萧郎 是路人。”见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崔郊》。后因以“萧郎”指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 唐 于鹄 《题美人》诗:“胸前空戴宜男草,嫁得萧郎爱远游。”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冉冉幽香解鈿囊,兰橈烟雨暗春江,十分清瘦为萧郎。” 清 吴伟业 《琴河感旧》诗之四:“书成粉箑凭谁寄,多恐萧郎不忍堪。” 郁达夫 《毁家诗记》之十九:“ 沈园 旧恨从头数,泪透萧郎 蜀 锦衾。”  ——《漢語大詞典》
扫雪(掃雪)sǎo xuě
(1).扫除积雪。 唐 李白 《游谢氏山亭》诗:“扫雪松下去,捫萝石道行。”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扫雪迎宾》:“巨豪 王元寳 ,每至冬月大雪之际,令僕夫自本家坊巷口,扫雪为逕路,躬亲立於坊前,迎接宾客。”
(2).兽名。貂属。 清 孟瑢樾 《丰暇笔谈·扫雪鼠》:“扫雪,似貂而小,长不及五六寸,毛短而匀,腹正白……或曰凡有貂之地,必有扫雪。貂之出入,以扫雪为前导,经过处皆无残雪,故名‘扫雪’云。”  ——《漢語大詞典》
辟 bì/pì《國語辭典》

辟 [ bì ]

  1. 君主。《书经·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1. 征召。《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2. 驱除、屏除。如:「辟邪」。《楚辞·屈原·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汉·王逸·注:「扫除之也。」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忽有执公子衣者曰:『愿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忆于陵时乎?』」
  3. 躲开、回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通「避」。

辟 [ pì ]

  1. 法度、刑法。如:「大辟」。《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汉·毛亨·传:「辟,法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故立法制辟,若临万仞之壑。」
  2. 荒远幽隐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1. 开拓。《诗经·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通「辟」。
  2. 排除、驳斥。如:「辟除」、「辟谣」、「辟邪说」。通「辟」。
  3. 比喻。《荀子·王霸》:「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通「譬」。
  4. 捶胸。《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通「擗」。
  5. 偏颇、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
  1. 乖僻、偏邪。《庄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异。」《礼记·玉藻》:「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通「僻」。
虚馆(虚館,虚舘)xū guǎn
亦作“虚馆”。
(1).寂静的馆舍。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虚馆絶諍讼,空庭来鸟雀。” 南朝 梁 沈约 《直学省愁卧》诗:“虚馆清阴满,神宇曖微微。” 明 唐顺之 《天宁寺尘外楼》诗之三:“虚舘静听宵蚁战,远山时见夏云蒸。”
(2).空着馆舍等待。谓礼贤。《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天下大乱,闻 公孙度 令行於海外,遂与 原 及 平原 王烈 等至于 辽东 。 度 虚馆以候之。”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四郊失壁垒,虚舘开逢迎。”  ——《漢語大詞典》
置酒 zhì jiǔ
陈设酒宴。《战国策·赵策三》:“ 平原君 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 鲁连 寿。” 晋 左思 《蜀都赋》:“吉日良辰,置酒高堂。”《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庄绍光 晚间置酒与娘子作别。”  ——《漢語大詞典》
张筵(張筵)zhāng yán
设宴。 元 无名氏 《广客谈》:“ 野云 廉公 於都城外 万柳堂 张筵邀 踈亝 卢处道 、 松雪 赵子昂 、歌姬 刘氏 (名 解语花 ),宾主尽欢。”《三国演义》第五回:“ 操 置酒张筵,拜请 卫弘 到家。” 明 徐渭 《送通政胡君入闽》诗:“不堪暮雨张筵别,况值春花带叶抽。”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翠微 cuì wēi
(1).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 郭璞 注:“近上旁陂。” 郝懿行 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鬱葐蒀,望之谸谸青翠,气如微也。” 唐 李白 《赠秋浦柳少府》诗:“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地当山之翠微,深崖坠壑,尚在其下,不觉其为幽閟;乱峯小岫,初环於上,不觉其为孤高。” 郁达夫 《题画》诗之一:“藜杖意行闻午鷄,人家住在翠微西。”
(2).泛指青山。 唐 高适 《赴彭州山行之作》诗:“峭壁连崆峒,攒峯叠翠微。”《西游记》第九回:“喜来策杖歌芳径,兴到携琴上翠微。” 毛泽东 《答友人》诗:“ 九嶷山 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3).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文选·左思〈蜀都赋〉》:“鬱葐蒀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 刘逵 注:“翠微,山气之轻縹也。”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汹汹 洞庭 莽翠微, 九疑 鑱天荒是非。” 宋 吴文英 《玉京谣》词:“蕙帐移、烟雨孤山,待对影、落梅清泚。终不似。江上翠微流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