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精遗闻證圆通,自然静极光通达。

释德洪宋代〕《涟水观音画像赞

稽首净圣甘露门,无量胜身遍沙界。应诸众生心所求,譬如春色花万卉。

西方肃杀忧愁地,故住宝陀落伽山。此方教体在音闻,故称名者得解脱。

一切众生杀心盛,痴暗不见不发心。故现鹰巢蚌蛤中,亦作画师画其像。

菩萨岂有种种心,皆其悲愿力如是。何人毫端寄逸想,幻出百福庄严身。

屹然欲动千光集,譬如将回紫金山。瞭然欲瞬众生好,譬如欲坼青莲花。

蛮奴水王来献诚,想见细雨天花落。众生五浊热恼中,色欲爱见所熏炙。

忽然睹此宝月相,一切毛孔皆清净。成此不思议功德,皆因上人心所献。

愿我早熏知见香,愿我常披慈忍服。愿魔障山速崩裂,愿大智慧常现前。

心精遗闻證圆通,自然静极光通达。我当定如观世音,一切众生愿如我。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心精遗闻圆通自然静极通达

心精 xīn jīng
(1).心情。 汉 王符 《潜夫论·梦列》:“心精好恶,於事验,谓之性。”
(2).心神专一。 唐 韦应物 《学仙吟》之二:“读多七过可乞言,为子心精得神仙。”
(3).心思;神思。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陆釴 曰:‘凡人作诗,一题到手,必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若作家,必如谢絶泛交,尽行麾去,然后心精独运,自出新裁。’”  ——《漢語大詞典》
遗闻(遺聞)yí wén
过去留下的传闻;逸闻。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 香引 熟於 明 末遗闻,为之推广,而加以攷证。”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只有近来的诬陷,倒像是颇为出色的花样,但其实也并不比古时候更利害,证据是 清 初大兴文字之狱的遗闻。”
前人令闻。 元 袁桷 《次韵徐志发杂咏》之一:“遗闻备家乘,零落寧有述。” 元 虞集 《封宣圣夫人制》:“功言邈若於遗闻,仪范儼乎其合德。”  ——《漢語大詞典》
證 zhèng《國語辭典》

證 [ zhèng ]

  1. 告發。《說文解字·言部》:「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2. 用憑據、事實來表明或斷定。如:「證明」、「證實」。《莊子·秋水》:「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1. 憑據。如:「人證」、「停車證」、「借書證」。
  2. 病症、症候。如:「三焦辨證」、「血分證」。《列子·周穆王》:「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圆通(圓通)yuán tōng
(1).通达事理;处事灵活。《梁书·处士传·陶弘景》:“ 弘景 为人,圆通谦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抚台是个极圆通的人,虽然疑心他,却不肯去盘问他。”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官威莫测,即使无论如何圆通,也难办的。”
(2).文辞周密畅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然骨掣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
(3).佛教语。圆,不偏倚;通,无障碍。谓悟觉法性。《楞严经》卷二二:“ 阿难 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宋 范成大 《晚集南楼》诗:“懒拙已成三昧解,此生还记一圆通。” 宋 沈辽 《奉赠行师参慎禅师》诗:“ 观音 二十五圆通,止在禪师一指中。”  ——《漢語大詞典》
自然 zì rán
(1).天然,非人为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 宋 欧阳修 《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漢語大詞典》
静极(静极)
唐 刘得仁 对月寄雍陶 华凝衣有露,静极树无风。  ——《骈字类编》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通达(通達)tōng dá
(1).通行;到达。《周礼·地官·掌节》:“凡通达於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庄子·则阳》:“知游心於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 郭庆藩 集释:“人迹所及为通达。”《西游记》第七四回:“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交通工具有限,前后方的交互通达困难,作家便只能蛰居在一个范围狭小的天地。”
(2).通晓;洞达。《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后汉书·郑兴传》:“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皆师之。”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 少精敏,无不通达。”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老员外是读书的君子,通达古今。” 梁斌 《红旗谱》四十:“一个好的革命干部,他需要文化知识--各方面的知识。需要通达事理,了解社会人情。”
(3).通情达理。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 文伯 之母,号曰 敬姜 ,通达知礼,德行光明。”《陈书·萧允传》:“ 允 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醖藉,动合规矩。” 元 曾瑞 《一枝花·买笑》套曲:“休道是俏心肠所事儿通达,见别人有破绽着冷句儿填扎。” 沙汀 《炮手》:“为人极其通达,不拘对谁都一团和气,不拿架子。”
(4).亨通显达。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如有所穷困,其道闭塞,不得施行,及有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於琴,以抒其意,以示后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不能通达,亦无尤焉。”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一折:“待时运通达,我一笑安天下。”
(5).指畅通。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五:“ 万能 的财源越来越不通达。”
(6).沟通传达。《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四回:“喜得这护院是个风流倜儻人物,所有一切旧友,莫不略分言情的,所以差使格外好当,上下之情也易於通达。”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三回:“一切 南皮 与朝中要人往来,都托他通达消息。”
(7).指通人达士。 孙犁 《澹定集·〈幻华室藏书记〉序》:“非敢冒充渊博,不过略述管窥,就教于通达而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