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杰阁凌长空,东海名胜常称雄。

慕昌溎清代〕《蓬莱阁观海歌

蓬莱杰阁凌长空,东海名胜常称雄。俯窥沧溟渺不极,蜃市变化虚无中。

我本好奇逸兴发,一尊特向高台设。是时澹日过朝晡,海云如墨浪翻雪。

狂飙骤起万山昏,长天吹破青铜色。惊涛漰湃岛屿动,喧豗震裂老蛟窟。

骊龙怒起战翔阳,水上浮光明复灭。大鱼鼓鬣似奔雷,百川一吸喷成沫。

有如钱塘破阵舞,百灵恍惚纷出没。冯夷击鼓天吴歌,耳目惝{忄羊}心惊绝。

云开风静波浪恬,神山遥望青巉巉。玉妃素女向我笑,金枝翠羽藏烟岚。

海阔天空万籁绝,无言独下潮海庵。归途衣袂风袅袅,好趁夕阳听水鸟。

红尘回首望高楼,杨花乱舞山城道。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蓬莱杰阁长空东海名胜称雄

蓬莱(蓬萊)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
杰阁(傑閣)jié gé
高阁。 唐 韩愈 《记梦》诗:“隆楼杰阁磊嵬高,天风飘飘吹我过。”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阅古南园》:“於是飞观杰阁,虚堂广厦,上足以陈俎豆,下足以奏金石者,莫不毕备。” 明 文徵明 《鸡鸣山凭虚阁》诗:“ 金陵 佳胜 石头城 ,杰阁登临正雨晴。”  ——《漢語大詞典》
凌 líng《國語辭典》

凌 [ líng ]

  1. 積冰。《文選·張衡·思玄賦》:「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唐·李善·注:「凌,冰也。」
  2. 姓。如唐代有凌準。
  1. 登、升。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凌山採芳蓀,愧無橫草功。」
  2. 駕、乘。《文選·張衡·思玄賦》:「凌驚雷之砊礚兮,弄狂電之淫裔。」唐·李善·注:「凌,乘也。」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3. 踰越、超過。《呂氏春秋·仲秋紀·論威》:「雖有江河之險則凌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北齊·顏之推〈古意〉詩二首之一:「作賦凌屈原,讀書誇左史。」通「陵」。
  4. 逼近、壓倒。《文選·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5. 欺侮、侵犯。《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漢·王逸·注:「凌,犯也。」唐·柳宗元〈駁復仇議〉:「讎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
长空(長空)cháng kōng
指天空。天空辽阔无垠,故称。 南朝 梁 萧统 《弓矢赞》:“杨叶命中,猿堕长空。” 唐 元稹 《谕宝》诗:“大鹏无长空,举翮受羈絏。” 宋 辛弃疾 《太常引》词:“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漢語大詞典》
东海(東海)dōng hǎi
(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
名胜(名勝)míng shèng
(1).有名望的才俊之士。《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 敦导 及诸名胜皆骑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宣武 集诸名胜讲《易》,日説一卦。”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傅相生日甲子》词:“筹边外,招徠名胜,登崇勋旧。”
(2).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北齐书·韩晋明传》:“朝庭处之贵要之地,必以疾辞。告人云:‘废人饮美酒,对名胜,安能作刀笔吏返披故纸乎?’” 清 王鹏运 《〈彊村词〉序》:“南方名胜富亟游,以便北首。” 孙犁 《烈士陵园》:“这一地区之所以称为名胜,并不在于……山上有奇松,山中间有怪石,山下有泉水。”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称雄(稱雄)chēng xióng
谓以势力或才能居于一方或众人之上。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场屋之士以十万数,而文墨小异,已足以称雄於其间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