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南征亟出师,黄尘眯目汗流衣。

黄镇成元代〕《五月调兵赴绥阳 其一

五月南征亟出师,黄尘眯目汗流衣。衰翁偃仰犹嫌暑,惭愧军中几日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五月南征出师黄尘

五月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
唐 李白 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祗有寒。
唐 白居易 自江州至忠州 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
元 郑玉 覆船山樵歌 其一 家童磡 山深地冷春难老,五月岩前见落花。
元 顾瑛 西湖口占三首 其一 观荷值雨 细雨沾衣凉似水,画船五月客思家。  ——《骈字类编》
南征 nán zhēng
(1).南行。《易·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楚辞·离骚》:“济 沅 湘 以南征兮,就 重华 而陈词。” 王逸 注:“征,行也。” 唐 杜甫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诗:“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清 宋琬 《舟次清源赠彼岸禅师》诗:“风尘冉冉南征客,暂繫扁舟到讲堂。”
(2).征伐南方。《书·仲虺之诰》:“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 穆 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 清 宋琬 《寄杨犹龙方伯》诗之二:“南征诸将繫戈船, 司马 文章《喻蜀》传。”  ——《漢語大詞典》
亟 jí/qì《國語辭典》

亟 [ jí ]

  1. 紧急、急切。如:「亟待解决」、「需款孔亟」、「亟望甘霖」。《战国策·齐策三》:「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亟 [ qì ]

  1. 屡次、每每。《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
出师(出師)chū shī
(1).出兵。《左传·文公十六年》:“夫 麇 与 百濮 ,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后汉书·吴汉传》:“每当出师,朝受詔,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负鄙为艰,纵则不可,出师征之,其众十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乙巳出师。会天大雨,三昼夜不絶。” 茅盾 《喜剧》:“那时 上海 还是 孙传芳 的势力,那时国民革命军还没有出师北伐。”
(2).徒工期满学成。 韩少华 《红点颏儿》二:“我学了三年零一节,刚出师,就‘晋’到了前柜。”  ——《漢語大詞典》
黄尘(黄塵)huáng chén
(1).黄色的尘土。《后汉书·马融传》:“风行云转,匈礚隐訇,黄尘勃滃,闇若雾昏。” 唐 王昌龄 《塞下曲》之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一辆摩托车驰过。”
(2).比喻俗世;尘世。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岂知黄尘内,迥有白云踪。” 明 高启 《江上晚眺图》诗:“观图忽起沧洲想,身堕黄尘又几年。” 清 周亮工 《有感寄舍弟靖公暨唐肯堂》诗:“看尽黄尘迷不得,相期破衲老江滨。”
(3).犹黄泉。 清 蒋士铨 《空谷香·怀香》:“黄尘碧落两难凭,神仙有数,生死无常,那不关情。”  ——《漢語大詞典》
眯 mī/mí《國語辭典》

眯 [ mǐ ]

  1. 东西进入眼中,使眼睛一时睁不开。《庄子·天运》:「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六·木部·桑》:「杂物眯眼,新桑根皮洗净搥烂,入眼拨之自出。」

眯 [ mī ]

  1. 眼皮微合。明·张自烈《正字通·目部》:「眯,俗作瞇。」同「瞇 」。
目 mù《國語辭典》

目 [ mù ]

  1. 眼睛。如:「耳聪目明」、「鱼目混珠」、「赏心悦目」、「眉清目秀」。《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 条款、细则。如:「项目」、「条目」、「细目」。《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
  3. 列在书本前供方便查寻的条文。如:「书目」、「篇目」、「目次」、「四库全书总目」。
  4. 名称、标题。如:「品目」、「名目」、「题目」。
  5. 首领。如:「头目」。
  6. 生物学中分类的阶层名称。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称呼。《谷梁传·隐公元年》:「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汗 hàn/hán《國語辭典》

汗 [ hàn ]

  1. 由动物皮肤的毛细孔所排泄出的液体。如:「冷汗」、「盗汗」、「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汗明。
  1. 流汗、使出汗。《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匈喘肤汗,人极马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面何以汗?」

汗 [ hán ]

  1. 参见「[[可汗]]」条。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2.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4.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1.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2.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3.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