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观世上人,浮侈终自隳。

孙承恩明代〕《示子效玉川子

书斋坐清昼,昧昧心弗怡。阿松忽前来,出扇乞我诗。

阿松性沉嘿,颇不喜施为。我疑乃质鲁,但识栗与梨。

今朝忽好事,我喜为解颐。呼儿更来前,听我好言词。

汝今十四岁,非复髫龀儿。读书吾家事,诲汝良孜孜。

读书添智慧,读书破愚痴。读书为贤良,读书佩朝裾。

汝前当七龄,头角颇岐嶷。何更七年来,碌碌但如斯。

岂汝诚质鲁,变化犹有期。抑汝故懒惰,懒惰无由医。

人生要树立,诗书乃镃基。利达且莫言,赋命固不齐。

但观不学人,何别隶与厮。学庸及语孟,精义要深惟。

尚书最难读,功当百倍之。考事贯今古,摛文炳珠玑。

今虽未能然,为学当视兹。似汝恁陋劣,万难冀毫釐。

吾又念世德,承传汝当思。吾宗百年来,诗礼人共推。

穆穆抑斋老,黉宫拥皋比。汝祖雪岑公,清名绝瑕疵。

我虽勉继述,浅薄恒忸怩。汝若不自立,自汝隳门楣。

汝观东邻氏,绰楔高巍巍。有子不嗜学,破败共笑嗤。

又观西邻翁,起家自茅茨。有子立青云,里闬腾光辉。

人生无愚智,共识好与媸。东西两家子,问汝当何居。

光阴不我待,日月相奔驰。汝勿恃年小,一去难再追。

不信观汝爷,尚记发垂垂。转眼亦几何,清霜点乌髭。

少时不自力,及此徒伤悲。我家世清白,囊橐无馀赀。

幸存薄田亩,犹可供粥糜。亦有书满架,古训光陆离。

役使有童奴,免使执爨炊。古人贫亦学,劳苦身无资。

我今虽淡薄,不令汝寒饥。汝若更不学,此咎当责谁。

只今当长夏,俗事无牵縻。愿汝务学业,毋徒习遨嬉。

切磋同阿哥,和鸣恊埙篪。莫似汝父懒,失学悔后时。

愿汝崇明德,忠信以自治。入则孝爷娘,出则敬友师。

莫似汝父癖,愆尤日潜滋。莫起侈泰念,淡薄守家规。

莫习轻薄态,执礼须谦卑。但观世上人,浮侈终自隳。

我今已四十,精力会有衰。汝年渐长大,将以门户遗。

男儿贵自强,奋发不可迟。爷娘虽汝怜,岂得长提携。

世事不可料,前程杳难窥。贤不肖系人,造物无容私。

骥子始堕地,骨相超等夷。驽骀亦自别,宁候异日知。

如今亦稍稍,我窃为汝疑。再看汝一龄,便可分雄雌。

恩义不相掩,舐犊非为慈。汝不用吾言,吾将汝鞭笞。

告汝出苦语,拊心转歔欷。勉哉不可忘,一一镌肝脾。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世上浮侈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1.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3.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4.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5. 尽管。如:「但说无妨」。
  1.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1. 姓。如汉代有但钦。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1.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2.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3.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观 [ guàn ]
  1.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2.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3. 楼台:楼~。台~。
  4. 姓。
世上 shì shàng
人世间。《战国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宋 陆游 《冬夜读史有感》诗:“世上閒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 清 李玉 《人兽关·冥警》:“世上纵糊涂,业镜难颠倒。” 茅盾 《一个女性》一:“她不大相信--竟可以说是不大理会得,世上当真有凶险的人,当真有悲惨的事。”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浮侈 fú chǐ
(1).浮华奢侈。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今天下浮侈离本,僭侈过上,亦已甚矣。”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公慤守家政,以清约先己,不为浮侈隳其世法。” 明 唐顺之 《赠宜兴尹林君序》:“豪家富人竞为浮侈,与 吴会 争胜。”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 王符 主张禁止浮侈,节省民力。”
(2).华而不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然恳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  ——《漢語大詞典》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隳 huī/duò《國語辭典》

隳 [ huī ]

  1. 毁坏、损毁。《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文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