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直前焚戆草,即今殿后著谈丛。

刘克庄宋代〕《次韵赵优奏良爌投赠二首 其一

不留妄念著胸中,弋者何心更慕鸿。畴昔直前焚戆草,即今殿后著谈丛。

放言遣兴诗瓢满,野史诛奸笔钺公。埋骨家山百无恨,圣贤厄蔡更徂东。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畴昔直前即今殿后谈丛

畴昔(疇昔)chóu xī
(1).往日,从前。《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 唐 李白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之一:“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视妾今日,何如畴昔美?”
(2).指往事或以往的情怀。《北史·郎茂传》:“及 隋文 为丞相,以书召之,言及畴昔,甚欢。” 唐 杜甫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且过 王生 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仇兆鳌 注:“慰畴昔,慰己宿愿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今年,渡 江 与 赵伟堂 学博 游 焦山 ,见其徒孙 巨超 以诗见示,追忆畴昔,不觉悽愴。”  ——《漢語大詞典》
直前 zhí qián
(1).径直向前。《汉书·外戚传下·冯昭仪》:“ 冯倢伃 直前,当熊而立。”《三国志·魏志·曹仁传》:“ 仁 径渡沟直前,衝入贼围。”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詬虏帅失信。” 李石曾 《无政府说》:“革命者,直前不息,勇往不倦,质言之,大千世界进化之大关键也。”
(2).太子府内官名。《陈书·胡颖传》:“﹝ 胡颖 ﹞ 梁世 仕至 武陵国 侍郎,东宫直前。”  ——《漢語大詞典》
焚 fén《國語辭典》

焚 [ fén ]

  1. 燒。如:「玩火自焚」、「憂心如焚」。《春秋·桓公七年》:「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2. 古代刑罰之一。炮烙人犯。《書經·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婦。」《周禮·秋官 ·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
  1. 乾。如:「焚風」。

焚 [ fèn ]

  1. 僵仆、敗壞。《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八·春秋左氏音義之四》:「服虔云:『焚,讀曰僨。僨,僵也。』」通「僨」。
戆 ( 戇 ) gàng/zhuàng
戆 [ gàng ]
     ◎ 傻,愣,鲁莽:~头~脑。
戆 [ zhuàng ]
     ◎ 刚直:~直。
草 cǎo《國語辭典》

草 [ cǎo ]

  1. 草本植物的总称。如:「草木」、「花草」、「碧草如茵」。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
  2. 田野、荒野。如:「草泽」。《商君书·垦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3. 一种书法字体。如:「狂草」、「行草」。
  4. 底稿、文稿。如:「起草」、「拟草」。
  5. 姓。如汉代有草中。
  1. 马虎、粗率、不细腻。如:「潦草」。
  2. 初步的、尚未决定的。如:「草案」、「草图」、「草约」。
  3. 用草编成的。如:「草席」、「草绳」、「草履」。
  4. 用草搭盖的。如:「草棚」、「草房」、「草庵」。
  1. 起稿、拟订。《汉书·卷三○·艺文志》:「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晋书·卷八三·江逌传》:「冀以免咎,使太常博士草其制。」
  2. 草写。清·郑板桥〈清季野闻〉:「板桥却之不得,亦草『难得糊涂』,付之。」
  1. 草率。如:「草草了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草办妆奁,粗陈筵席。」
即今 jí jīn
今天;现在。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宋 陆游 《连日有雪意戏书》诗:“壮岁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  ——《漢語大詞典》
殿后(殿後)diàn hòu
(1).行军时走在最后。《后汉书·张宗法雄等传赞》:“ 张宗 裨 禹 ,敢殿后拒。 江 、 淮 、海、 岱 ,虔刘寇阻。”《旧唐书·杜伏威传》:“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故其党咸服之,共推为主。”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 李如松 ﹞家丁 李友昇 者,积劳已至副总兵,隻身殿后战殁, 如松 始得脱。” 李烈钧 《辛亥革命与督赣时期》:“整装已竣,命 楚豫 舰长乘马先行,余率小部殿后。”
(2).泛指居后。 宋 梅尧臣 《胡公疎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入探虎穴谁为难,辞通造化方能敌。殿后吾虽胆力强,独鞭疲马终无益。”  ——《漢語大詞典》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谈丛(談叢)tán cóng
(1).知识的渊薮。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册文》:“或擅谈丛,或称文囿。”《隋书·文学传·潘徽》:“书圃翰林之域,理窟谈丛之内,謁者所求之餘,侍医所校之逸,莫不澄 涇 辨 渭 ,拾珠弃蚌。”
(2).人众聚谈之所。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原甫对月见还不至》:“更期三五夕,静坐接谈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