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防外拒张筹策,恩义结民民感之。

刘崧元代〕《忆昔行美达监州

圣王端居总四夷,黄河妥帖东南驰。
明明政化若流水,祸乱之梗谁阶基?咄哉事变异往昔,簧
鼓邪说非寒饥。
嚣然挟兵起田里,诛杀长吏为妖魑。
绛缯烈火照山谷,摧陷焚劫何纷披。
绝淮渡江徇楚荆,千里一概同倾危。
汉江宫树三月赤,黄鹤低逐南飞鸱。
达官贵人履霜露,宝玦夜坠珊瑚枝。
荒山日落骐骥病,极浦天寒鸿雁悲。
南平百里据平衍,岂有险阨当城池。
红尘一骑传警急,白日万口悲流离。
我侯世臣之子孙,出监兹郡贞而慈。
愤呼欻起艰危际,挥斥义勇如家儿。
指天出誓肝胆露,飒爽风吹玄武旗。
内防外拒张筹策,恩义结民民感之。
鼓声彻云战斗出,往有死志无生期。
坐开黄堂受俘馘,太守自拥将军麾。
风霆气震随阖辟,泰华壁立无偏欹。
旌旄不动晓色净,刀剑错出天光垂。
帐前耽耽立虎兕,府中矫矫趋熊罴。
苍茫杀气薄云汉,雁隼奋击当其时。
龙洲沙平万马集,草中白骨高于坻。
穷冬霰雪自摧厉,晴日柳梅俱华滋。
此邦不随风景异,阖郡实荷贤侯私。
上连崆峒倚南极,下决淦水开东陲。
风尘岂止廿四郡,平原义士真吾师。
褒功会蒙天子诏,颂德早见邦人祠。
我瞻四方何蹙蹙,经济允藉英雄姿。
时平抚事增太息,再歌忆昔陈苦词。
意长歌短不自已,太史万一观民诗。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外拒筹策恩义结民

内 ( 內 ) nèi/nà
内 [ nèi ]
  1. 里面,与“”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
  2.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
  3.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内 [ nà ]
  1. 同“”,收入;接受。
防 fáng《國語辭典》

防 [ fáng ]

  1. 堤、坝。《说文解字·阜部》:「防,隄也。」《周礼·地官·稻人》:「以潴畜水,以防止水。」
  2. 要塞。《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民力罢敝,虽有长城、巨防,恶足以为塞?」唐·白居易〈与仕明诏〉:「卿久镇边防,初膺阃寄。」
  3. 戒备的事。如:「冬防」、「海防」、「国防」。
  4. 姓。如汉代有防广。
  1. 筑堤。《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
  2. 戒备。如:「防备」、「提防」、「以防万一」、「保密防谍」。
外拒
韩非子木枝外拒将逼主处注枝之旁生者  ——《骈字类编》
张 ( 張 ) zhāng
张 [ zhāng ]
  1. 开,展开:~开。~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
  2. 商店开业:开~。
  3. 拉紧:紧~。~力。
  4. 扩大,夸大:夸~。
  5. 放纵,无拘束:乖~。嚣~。
  6. 料理,应酬:~罗。
  7. 惊惶,慌忙:~惶失措。
  8. 看,望:~望。
  9.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0.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
  11. 姓。
筹策(籌策)chóu cè
亦作“ 筹筴 ”。
(1).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老子》:“善数不用筹策。” 高亨 正诂:“筹策,古时计数之竹筳也。”
(2).犹筹算。谋划;揣度料量。《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已知 魏 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筴之臣无任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 孙子 筹策 庞涓 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南齐书·祖冲之传》:“加以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氂,心穷筹筴,考课推移,又曲备其详矣。”  ——《漢語大詞典》
恩义(恩義)ēn yì
道义;恩情。《淮南子·人间训》:“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 唐 戴叔伦 《夫妇怨》诗:“出门不敢啼,风悲日悽悽。心知恩义絶,谁忍分明别。”《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云长 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 曹操 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 陈毅 《夕鹤词》:“似此负恩义,轻人只拜金。”  ——《漢語大詞典》
结民(结民)
礼记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分类字锦》
民 mín《國語辭典》

民 [ mín ]

  1. 人、人類、百姓。如:「人民」、「平民」、「庶民」。《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1.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1.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1.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1.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