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李清照宋代〕《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人情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人情 rén qíng
(1).人的感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新唐书·杨瑒传》:“帝封 太山 ,集乐工山下,居丧者亦在行。 瑒 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庄子·逍遥游》:“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大抵妇人家勤俭惜财,固是美事,也要通乎人情。”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生活困难,心绪恶劣,要想得亲近人的慰藉,这也是人情。”
(3).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后汉书·皇甫规传》:“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北齐书·卢文伟传》:“善於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近岁私铸铁钱散漫 江 淮 ,公私受弊,人情摇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世宗 时, 史超 败於 石岭关 ,人情震恐,故师还。” 清 方文 《初晴》诗:“久雨初晴候,人情分外欢。”
(4).人与人的情分。 唐 韩愈 《县齐有怀》诗:“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宋 陆游 《舟中口占》:“业力顿消知学进,人情愈薄喜身轻。”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5).民情;民间风俗。《史记·李斯列传》:“且 赵君 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宋 范仲淹 《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善抚驭,得 藩 汉 人情。”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平时做惯贸易,走过江湖,把山川、形势、人情、土俗都看在眼里。”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对于 匈奴 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6).情面;交情。《朱子语类》卷一三四:“若説是 苏秦 怕 秦 来败从,所以激 张仪 入 秦 ,庶 秦 不来败从,那 张仪 与你有甚人情?”《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也不来走走儿,今日还来説人情。”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人情留一綫,日后好相见。”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要硬成一块石头,决不讲一点人情,决不可怜人。”
(7).指应酬,交际往来。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红楼梦》第六八回:“一日少説,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8).馈赠;礼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你这廝许了我人情又不还,我怎的不打你?”《元典章新集·刑部·禁骚扰》:“近年以来,内外诸衙门指与上司官员庆贺馈一切人情或私相追往,公然於所辖官吏俸钞科取。”  ——《漢語大詞典》
好 hǎo/hào《國語辭典》

好 [ hǎo ]

  1. 美、善,理想的。如:「好东西」、「好风景」、「花好月圆」、「好人好事」。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2. 友爱的。如:「好朋友」、「好同学」。
  3. 完整的、没坏的。如:「完好如初」、「修好了。」
  1. 相善、彼此亲爱。如:「友好」。唐·高适〈赠别晋三处士〉诗:「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红楼梦·第二七回》:「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2. 痊愈。如:「病好了!」《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
  1. 很、非常。表示程度深。如:「好久」、「好冷」、「好笨」、「好厉害」。
  2. 完成、完毕。如:「交代的工作做好了。」、「稿子写好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
  3. 容易。如:「这事好办。」、「这问题好解决。」、「这小孩好带。」
  4. 以便、便于。如:「快准备行李,好早点上路。」、「请告诉我你的住处,我好去找你。」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 可以、应该。如:「只好如此」、「正好试试」。《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刁迈彭屈指一算,后任明天好到,便约张太太三天回音。」
  6. 置于某些动词之前,表效果佳。如:「好看」、「好玩」、「好吃」、「好笑」。
  7. 置于数量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多或久的意思。如:「好些个」、「好几处」、「好半天」、「好一会儿」。
  1. 表示称赞或允许。如:「好!就这么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2. 表示责备或不满意的语气。如:「好!这下子事情愈来愈棘手了。」

好 [ hào ]

  1. 爱、喜爱。如:「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好学不倦」。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1. 心中所喜爱的事。如:「投其所好」。《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 旧指玉器中的孔。《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汉·郑玄·注:「好,璧孔也。」
何须(何須)hé xū
犹何必,何用。 三国 魏 曹植 《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宰相曰:‘七千可为多矣,何须万?’” 宋 贺铸 《临江仙》词:“何须绣被,来伴拥蓑眠?” 鲁迅 《华盖集·导师》:“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  ——《漢語大詞典》
更忆(更忆)
李子卿听秋虫赋欲梦翻惊方愁更忆  ——《韵府拾遗 职韵》
泽畔(泽畔)
诗疏见泽陂下年史记屈原传见江滨下一齐书祥瑞志永明八 延陵县前泽畔获毫龟 枚庄子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欤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挐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李纲含笑花赋采杜若于洲中搴芙蓉于泽畔  ——《骈字类编》
东篱(東籬)dōng lí
(1).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指种菊之处;菊圃。 唐 杨炯 《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 明 冯惟敏 《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套曲:“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緑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僕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2).园圃名。 宋 陆游 《东篱记》:“ 放翁 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 宋 陆游 《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 镜湖 上,日日醉 东篱 。”自注:“ 东篱 ,予小圃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