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住心情知不共¤

孙光宪五代〕《上行杯

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
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去住心情不共¤

去住 qù zhù
犹去留。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唐 司空曙 《峡口送友人》诗:“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霑巾。” 庞树柏 《鹣鹣引为邑中贞烈严毛氏作》:“此心似磐石,去住终难移。”  ——《漢語大詞典》
心情 xīn qíng
(1).心神;情绪。《隋书·恭帝纪》:“悯予小子,奄逮丕愆,哀号承感,心情糜溃。” 宋 史达祖 《玉楼春·梨花》词:“玉容寂寞谁为主?寒食心情愁几许。”《儒林外史》第一回:“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李广田 《没有名字的人们》:“生活虽然十分苦,心情却并不太恶。”
(2).兴致,情趣。 唐 元稹 《酬乐天叹穷愁》诗:“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 宋 陆游 《春晚书怀》诗之二:“老向轩裳增力量,病於风月减心情。”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不共 bù gōng
(1).不恭。共,“ 恭 ”的古字。《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 杞 , 杞 不共也。” 杜预 注:“共音恭,本亦作恭。”《管子·四称》:“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共,不友善士。” 明 刘基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抑小民之失其所,而祭祀之不共歟,何上天降鉴之若是也。”
(2).不具备。《国语·鲁语下》:“具舟除隧,不共有法。” 韦昭 注:“共,具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