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佛开元无事日,不知谁是贺知章。

杨士奇明代〕《唐人醉归图为金学士题

翩翩六骏出腾骧,醉里衣冠见盛唐。彷佛开元无事日,不知谁是贺知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彷佛开元无事知章

彷佛 páng fú
亦作“ 彷髴 ”。
(1).依稀,不甚真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策 既杀 吉 ,每独坐,彷彿见 吉 在左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 薳 兄 子硕 ,送客 餘杭 步伍亭 ,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彷彿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论语一》:“ 陈叔向 受教於 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
(2).谓大体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彷彿乎 汉武 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兰亭 石刻,惟 定武 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彷彿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论,乃鉴其失,然犹未能彷彿古制也。” 闻一多 《说舞》:“歌舞的尾声和第一折相彷彿。”
(3).引申为大致情况。 宋 苏轼 《答上官长官》:“所居临 大江 ,望 武昌 诸山如咫尺。时復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彷彿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郎垂死,无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彷彿。”
(4).犹模糊。指颜色不鲜明。《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漢語大詞典》
开元(開元)kāi yuán
(1).开始新的纪元。《汉书·李寻传》:“ 汉 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 汉 国再获受命之符。”
(2).泛指开端,开头。 汉 班固 《典引》:“厥有氏号,绍天阐绎,莫不开元於 太昊 皇初之首。” 南朝 宋 传亮 《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追甄墟墓, 信陵 尚或不泯,况瓜瓞所兴,开元自本者乎?” 南朝 梁 沈约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帝居在震,龙德司春。开元布泽,含和尚仁。”
(3).指开国。 汉 班固 《东都赋》:“夫大 汉 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南朝 齐 萧道成 《即位告天文》:“阐极则天,开元创物。”
(4).指 开元寺 。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诗:“何处访 吴 书, 普门 与 开元 。 开元 有东塔, 摩詰 留手痕。”参见“ 开元寺 ”。  ——《漢語大詞典》
无事(無事)wú shì
(1).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礼记·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 郑玄 注:“事谓征伐。”《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边境去矢石之忧,天下无事,百姓和乐。” 明 陈子龙 《议财用》:“若云多事,则自古亦无无事之国也。”
(2).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记·苏秦列传》:“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道人本无事,何苦尘中为?”
(3).无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史记·张仪列传》:“ 陈軫 曰:‘公何好饮?’ 犀首 曰:‘无事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词:“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4).无须;没有必要。《后汉书·臧洪传》:“ 洪 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 明 刘基 《题枯木图》诗:“白髮死枕席,无事伤其躬。” 清 纳兰性德 《梦江南》词:“ 江 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緑残红叶胜於花,无事避风沙。”
(5).无端;没有缘故。《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还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杨柳歌》:“定是 怀王 作计悮,无事翻覆用 张仪 。” 宋 范成大 《江安道中》诗:“威名功业吾何有?无事飘飘犯百蛮。”  ——《漢語大詞典》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贺 ( 賀 ) hè
贺 [ hè ]
  1. 庆祝,祝颂:祝~。~喜。~词。~电。~礼。
  2. 姓。
知章 zhī zhāng
谓能看清事物的明显迹象。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钦若元辅,体微知章。”参见“ 知微知彰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