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霜颅象懒瓒,圜悟辨口吞韩非。

张元干宋代〕《次韵奉酬楞伽室老人歌寄怀云门佛日兼简乾元老圭公并叙钟山二十年事可谓趁韵也

云门道价倾缁白,一去如何经书尺。乾竺宗旨超隐峰,客至不鸣斋后钟。

杨岐儿孙真铁脊,二子等是僧中龙。平生我如拆袜线,老来要认本来面。

忆昨二老初相知,竹炉拥衲清夜围。佛眼霜颅象懒瓒,圜悟辨口吞韩非。

钟山往事无人识,我识二子因师得。楞伽一句作么生,请问同参俱本色。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佛眼霜颅辨口韩非

佛眼 fó yǎn
(1).佛经所说五眼之一。佛为觉者,觉者之眼称佛眼。谓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无量寿经》卷下:“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宋 苏轼 《赠杜介》诗:“何人识此志,佛眼自照瞭。” 宋 苏辙 《书金刚经后》之二:“经言 如来 有五眼……以慧眼转物,以法眼遍物,佛眼也。”
(2).喻指以慈悲为怀、宽以待人者之眼。  ——《漢語大詞典》
霜颅(霜颅)
苏轼诗霜颅隐白豪锁骨埋青玉  ——《韵府拾遗 虞韵》
象 xiàng《國語辭典》

象 [ xiàng ]

  1. 动物名。哺乳纲长鼻目。力强,性温驯。皮厚,毛少,耳大,鼻长圆筒状,能伸卷自如,有一对长门牙自口伸出。产于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现生存者有非洲象与亚洲象二种,前者凶野难驯,后者则温驯。俗称为「大象」。
  2. 形状、样子、状态。如:「景象」、「图象」、「天象」、「气象」。
  3. 法令、法律。《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
  4. 《易经》十翼之一。参见「象传 」条。
  5. 古代一种执干戈作击刺状的舞蹈。《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汉·郑玄·笺:「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6. 姓。如秦代有象武。
  1. 相似。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通「像」。
  2. 摹拟、效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汉书·卷三○·艺文志》:「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懒 ( 懶 ) lǎn
懒 [ lǎn ]
  1. 怠惰,与“”相对:~汉。~怠。~散。~洋洋。
  2. 疲倦,没力气:伸~腰。浑身酸~。
瓒 ( 瓚 ) zàn
瓒 [ zàn ]
  1. 质地不纯的玉。
  2. 古礼器。用以盛鬯酒灌祭,也用于宾客行爵。以圭为柄者称圭瓒,以璋为柄者称璋瓒。
圜 huán/yuán《國語辭典》

圜 [ yuán ]

  1. 天體。《易經·說卦》:「乾為天,為圜。」《楚辭·屈原·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2. 圓、圓形。《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序》:「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朴。」

圜 [ huán ]

  1. 環繞、圍繞。《資治通鑑·卷四四·漢紀三十六·明帝永平二年》:「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悟 wù《國語辭典》

悟 [ wù ]

  1. 明白、觉醒。如:「觉悟」、「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2. 启发他人使其觉悟。汉·崔骃〈达旨〉:「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杨万里传》:「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
  1. 姓。如汉代有悟明极。
辨口 biàn kǒu
利口,利嘴。辨,通“ 辩 ”。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宫室》:“多言反道,辨口伤实。” 唐 罗隐 《酬黄从事怀旧见寄》诗:“长绳繫日虽难绊,辨口谈天不易穷。”  ——《漢語大詞典》
吞 tūn《國語辭典》

吞 [ tūn ]

  1. 不加以咀嚼就整个咽下去。如:「吞服药丸」、「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晋书·卷九五·艺术传·单道开传》:「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2. 兼并、消灭。如:「侵吞」、「独吞」。汉·桓宽《盐铁论·轻重》:「其后彊吞弱 大兼小,并为六国。」《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袁绍存日,常有吞辽东之心。」
  3. 包含、容纳。如:「气吞山河」。《文选·陆机·辩亡论上》:「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1. 姓。如汉代有吞景云。
韩非 hán fēi
(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年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韩国贵族,师于荀况,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深受秦王政的重视,并出使秦国,后被李斯等陷害。死于狱中。他吸取当时道、儒、墨各家思想中的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  ——《整理自网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