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惘惘色可怜,君亦为之殊可鄙。

王之道宋代〕《送管养正长歌

饯别宜有酒,我无一杯潄君口。
送行当以赆,我无一物藉我手。
与君意气真相知,君尝谓予可言诗。
独有诗句堪送别,欲赋复止空嗟咨。
送君胡为三叹息,文酒从今失三益。
干戈日寻雅道衰,吾徒一别真可惜。
问君四海无家归,飘然此去将何之。
答云南阳善城守,屡以孤垒攘重围。
我今欲往诚有以,主帅好贤同邑里。
辎车傥许载病翁,长策犹能靖多垒。
骐骥君看伏枥姿,发虽种种心不衰。
胸中之奇老未吐,忍死山谷甘寒饥。
君不见元龙豪气真磊落,卧见许生自旁若。
时危康济乃丈夫,问舍求田匪余乐。
又不见越石夜半闻鸡鸣,披衣起舞贺友生。
风尘澒洞四海乱,英雄攘臂收功名。
古人相期盖如此,岂效世间儿女子。
出门惘惘色可怜,君亦为之殊可鄙。
壮君此语胆忽张,群忧散尽增激昂。
西风猎猎天落霜,千山凋林松桧苍。
寒菊始花黄且香,高空无云老鵰翔。
登山临水秋兴长,行人欲行送者伤。
我独不复伤,知君壮志殊未央。
为君援笔写长句,一洗古今离别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出门惘惘可怜可鄙

出门(出門)chū mén
(1).外出;走出门外。《易·同人》:“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出门,笑曰:‘生乃与 噲 等为伍。’” 唐 白居易 《秦中吟·伤友》:“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 明 李贽 《与杨凤里书》:“我痢尚未止,其势必至十月初间方敢出门。”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当天政工组就通知我,下午市里有首长要来,你不要出门。”
(2).离开家乡远行。 唐 元稹 《出门行》:“出门不数年,同归亦同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母亲见我年纪小,不肯放心叫我出门。”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第一次从 常州 出门求学,亏得你当了当头借给我川资。” 丁玲 《母亲》:“后来二老爷又出门了,音信都没有,说是看破红尘做和尚去了。”
(3).出嫁。 唐 无名氏 《玉泉子》:“吾有女弟未出门,子能婚乎?” 姚时晓 《别的苦女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人总要出门的。”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四:“如今你要出门去了,也没有什么填箱的。”
(4).旧谓男妓出外应酬客人。《红楼梦》第四七回:“我那里还有两个絶好的孩子,从没出门的。”  ——《漢語大詞典》
惘惘 wǎng wǎng
(1).遑遽而无所适从。《楚辞·九章·悲回风》:“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王逸 注:“失志偟遽。” 明 何景明 《忧旱赋》:“鸿雁嗷嗷以安戾兮,兽惘惘而焉奔。”
(2).伤感;失意。《宋书·柳元景传》:“久欲见屈,今贵王有召,难輒相留,乖意以为惘惘。” 唐 韩愈 《送殷员外序》:“出门惘惘,有离别可怜之色。” 宋 苏轼 《答庞安常书》之一:“秋初决当求去,未知何日会见。临书惘惘,惟万万以时自爱。” 清 孙枝蔚 《无言病起见过》诗:“故旧凋零尽,相看更惘然。” 鲁迅 《呐喊·白光》:“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的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3).迷迷糊糊。 宋 叶适 《除秘阁修撰谢表》:“惘惘於簿书之程,区区乎医药之事。”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遇丁壮輒裹之,反缚,令其负粮跟走,惘惘行山谷中。去乡已远,渐释其缚。” 冰心 《往事(二)》六:“早起一边理发,忽又惘惘的忆起昨夜的印象。”  ——《漢語大詞典》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1.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2.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3.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4.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5.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6.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7.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2.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1.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1. 之语音。
可怜(可憐)kě lián
(1).值得怜悯。《庄子·庚桑楚》:“汝欲返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 成玄英 疏:“深可哀愍也。”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然情状可怜,亦使人心脾悽动。” 鲁迅 《野草·风筝》:“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2).指怜悯。《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从此里中父老,人人薄 许武 之所为,都可怜他两个兄弟。” 茅盾 《搬的喜剧》:“ 赵小姐 似乎很可怜 黄太太 的无知。” 老舍 《茶馆》第二幕:“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3).可爱。《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家有贤女,自名 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明 张仲立 《浣溪沙·题情》词:“浅束深妆最可怜,明眸玉立更娟娟。” 郁达夫 《海上通信》:“本来是黄色的海面被这夕照一烘,更加红艳得可怜了。”参见“ 可爱 ”。
(4).可喜。 唐 王昌龄 《萧驸马宅花烛》诗:“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唐 白居易 《曲江早春》诗:“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参见“ 可喜 ”。
(5).可羡。 唐 岑参 《卫节度赤骠马歌》:“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6).可惜。 唐 卢纶 《早春归盩厔别业却寄耿拾遗》诗:“可怜芳岁青山里,惟有松枝好寄君。”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可怜无益费精神,有似黄金掷虚牝。”
(7).可怪。 唐 杜甫 《解闷》诗之十一:“翠瓜碧李沉玉甃,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8).异常。 宋 毛滂 《浣溪沙·武康社日》词:“碧户朱窗小洞房,玉醅新压嫩鹅黄,半青橙子可怜香。” 郁达夫 《迟桂花》:“山上的空气,真静得可怜。”
(9).极言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 汤富海 ﹞变卖了一点可怜的家产还他还不够,又强迫要 汤阿英 这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去抵债。” 王西彦 《占屋》第一部二:“然而他太无力了,他的救援是可怜的。”  ——《漢語大詞典》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1.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1.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1.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可鄙 kě bǐ
令人鄙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疏上,得严旨发原摺命廷臣遍閲,飭其乖谬可鄙可笑之处。” 丁玲 《韦护》第一章四:“他觉得他们很可鄙, 柯君 则更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