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贵介于石,安取冥豫成,

李吕宋代〕《改过

颜子趣高远,改过不待形。
子路虽未及,有闻思欲行。
庸人过莫知,心目任盲腾。
纵复觉其然,如醉不愿醒。
幽显孰可欺,徒自蔽聪明。
直待形迹著,巧饰漫经营。
辞屈既无益,敛翼如冻蝇。
豫贵介于石,安取冥豫成,
论要免终凶,谋始那用争。
颐养知节慎,损疾在窒懲。
下交傥不凟,恶习难薰范。
师诲当佩服,胜已求友朋。
过言与过行,点检莫暂停。
粗能遵此戒,无忝尔所生。
海鸥识机深,良马认鞭声。
尔过勿惮改,岂知禽兽情。
善恶审取舍,勿用苦叮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介于冥豫

豫 yù《國語辭典》

豫 [ yù ]

  1. 安乐、逸乐。《尔雅·释诂上》:「豫,乐也。」宋·邢昺·疏:「豫者,逸乐也。」《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震(☳)​上。象征万物被阳气而生生不息。
  3. 河南省的简称。
  4. 姓。如战国时晋国有豫让。
  1. 巡游。《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2. 喜悦。《书经·金縢》:「王有疾,弗豫。」
  3. 欺骗。《荀子·儒效》:「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汉·桓宽《盐铁论·力耕》:「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
  4. 参与。《左传·隐公元年》:「豫凶事,非礼也。」《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蔡伦传》:「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通「与」。
  1. 迟疑不决。如:「犹豫」。《老子·第一五章》:「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2. 事先。《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通「预」。
贵 ( 貴 ) guì
贵 [ guì ]
  1. 价钱高,与“”相对:~贱(a.价格的高低;b.指人的地位高低;c.方言,无论如何)。春雨~如油。
  2. 指地位高:~族。~戚。~望(尊贵的门第和声望)。
  3.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国。~庚(请问别人年龄)。~姓。~干(gàn )(问人要做什么)。
  4. 特别好的,重要的:~重(zhòng )。珍~。尊~。民为~。
  5. 值得看重,重视:可~。
  6. 指中国贵州省:云~高原。
  7. 姓。
介于 jiè yú
发生或处于两事之间。例如:介于一条河两岸的巴黎。  ——《漢語大詞典》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1.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2.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3.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4.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1. 量词:➊ ​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1.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2.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3.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4.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5.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6.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7.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1.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冥豫 míng yù
谓耽于逸乐。《易·豫》:“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王弼 注:“处动豫之极,极豫尽乐,故至于冥豫成也。过豫不已,何可长乎?故必渝变然后无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下》:“﹝ 穆王 ﹞又作《甫刑》之书以恤民,听祁招之诗而返国,可谓改过不吝,冥豫有渝矣,亦贤矣哉。”  ——《漢語大詞典》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