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随征虏出萧关,又案公田汝水湾。
杨亿〔宋代〕《大理黄丞宗旦通判颍州》
曾随征虏出萧关,又案公田汝水湾。
南畝万箱增地利,西清三刻对天颜。
一麾通守彤襜贵,九棘凭刑赤笔闲,
闾里欢迎旧從事,随车雨气自应还。
南畝万箱增地利,西清三刻对天颜。
一麾通守彤襜贵,九棘凭刑赤笔闲,
闾里欢迎旧從事,随车雨气自应还。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 像:他长得~他父亲。
- 姓。
征虏(征虜)zhēng lǔ
指 东汉 祭遵 。 遵 封征虏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事见《后汉书·祭遵传》。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漢語大詞典》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萧关(蕭關)xiāo guān
(1).古关名。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 ’, 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 唐 卢照邻 《上之回》诗:“ 回中 道路险, 萧关 烽候多。”
(2).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 ,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 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 至德 后地入 吐蕃 , 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
(4).古县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 潘原县 (今 甘肃省 平凉市 东),仍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显德 中废。 ——《漢語大詞典》
(2).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 ,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 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 至德 后地入 吐蕃 , 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
(4).古县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 潘原县 (今 甘肃省 平凉市 东),仍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显德 中废。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案 àn《國語辭典》
案 [ àn ]
名- 古代盛饭食的短足木盘。《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一八首之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长方形的桌子。如:「桌案」、「伏案疾书」。唐·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诗:「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
- 牵涉到法律或政治的事件。如:「犯案」、「命案」、「投案」、「破案」、「五三惨案」。
- 与公务相关的文书、成例或狱讼判定的结论。如:「档案」、「串供翻案」。《隋书卷七五·儒林传·刘炫传》:「今之文簿,恒虑覆治,锻炼若其不密,万里追证百年旧案。」
- 提议或计划之类的文件。如:「提案」、「草案」、「腹案」、「方案」、「议案」。
- 文章中,作者所加的说明或判断。如:「案语」。同「按 」。
- 向下压。《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籍福起为谢,案灌夫项令谢。」通「按」。
- 考查、察办。《战国策·赵策二》:「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通「按」。
- 依据、依照。《荀子·不苟》:「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韩非子·孤愤》:「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通「按」。
- 乃、于是。《荀子·荣辱》:「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战国策·赵策一》:「秦与梁为上交,秦祸案攘于赵矣。」
公田 gōng tián
(1).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分为九区,中区由若干农夫共同耕种,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称为“公田”。同中区以外的“私田”相对称。《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朱熹 集传:“公田者,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而同养公田也。”《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孔颖达 疏:“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汉书·食货志上》:“六尺为步,步百为畮,畮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畮,公田十畮,是为八百八十畮,餘二十畮以为庐舍。”参见“ 井田 ”。
(2).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称“ 官田 ”。《汉书·食货志上》:“令命家田 三辅 公田。”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命家,谓受爵命一爵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优之也。” 三国 魏 曹植 《籍田论》:“夫营畴万亩,厥田上下……司农是掌,是为公田。”《续资治通鉴·宋德祐元年》:“詔:公田最为民害,稔祸十有餘年,自今并给原主,令率其租户为兵。”
(3).旧时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习称为公田。但其性质实为民田。
(4).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集体所有的田地。 李朝 《四川省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互助联组》:“许多联组还试行了小包工,集体经营公田。” ——《漢語大詞典》
(2).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称“ 官田 ”。《汉书·食货志上》:“令命家田 三辅 公田。”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命家,谓受爵命一爵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优之也。” 三国 魏 曹植 《籍田论》:“夫营畴万亩,厥田上下……司农是掌,是为公田。”《续资治通鉴·宋德祐元年》:“詔:公田最为民害,稔祸十有餘年,自今并给原主,令率其租户为兵。”
(3).旧时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习称为公田。但其性质实为民田。
(4).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集体所有的田地。 李朝 《四川省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互助联组》:“许多联组还试行了小包工,集体经营公田。” ——《漢語大詞典》
汝水
诗笺见汝坟下江左传疆于江汝之间而还注楚欲使蔡徙国在 水之北汝水之南求田以自安也蔡权听命故楚师还北水经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东南过其县
又淮水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新明一统志汝水源出天息山东流入境经汝阳上蔡 蔡西平入淮 柳宗元平淮夷雅汝水沄沄既清而瀰 ——《骈字类编》
又淮水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新明一统志汝水源出天息山东流入境经汝阳上蔡 蔡西平入淮 柳宗元平淮夷雅汝水沄沄既清而瀰 ——《骈字类编》
湾 ( 灣 ) wān
湾 [ wān ]
- 水流弯曲的地方:河~。
- 海岸凹入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海~。港~。
- 使船停住:把船~住。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