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隐冥默,文郁雕跂。

张衡两汉〕《经史阁四言诗

玄黄氤氲,混沌未死。
道隐冥默,文郁雕跂。
蚩蚩熙熙。结绳而治。
谁凿七窈,鸿蒙拊髀。
马图鸟迹,彷佛文字。
羲轩勋华,授受一理。
典谟训话,浑浑无拟。
天生素王,躬服仁义。
宪章祖述,参赞经纬。
经揭日月,史严辞事。
九流说铃,诸子疣赘。
秦灰小厄,鲁壁阐秘。
白首齐生,口诵臆记。
枝叶扶疏,风流委靡。
汉兴购求,六经大奋。
舒向校雠,班马传纪。
尔雅同风,沿袭世次。
宋三百年,超轶姚姒。
际海薄天,声教渐被。
惟此东邑,蔼蔼多士。
孔墙巍巍,重屋丹绮。
群玉之府,五经之笥。
排签插架,堆案盈几。
藻饰皇猷,驰骋帝轨。
兰薰颜冉,玉洁曾史。
物忌太盛,道有中否。
何物坏宅,有士抱器。
坛荒杏老,墉鼠穴虺。
川竭珠逃,椟破玉毁。
炷灯拭案,篇壒燬。
观鹳雅鸦,鲁鱼亥豕。
斲轮糟粕,负蛉口耳。
忘筌舍蹄,出足弃履。
文未丧天,道不坠地。
起废者谁,孟母之子。
薄言采藻,於彼沼沚。
鸠工损资,不损廪饩。
榱桷得宜,轮奂有炜。
肩摩踵接,出入槐市。
非此乔木,畴克大庇。
非我宗匠,孰主张是。
祖有令德,世济其美。
休声日流,与道终始。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冥默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7.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8.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 量詞:➊ ​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2.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1.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1.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隐 ( 隱 ) yǐn/yìn
隐 [ yǐn ]
  1.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
  2. 伤痛:~恻。
  3. 怜悯:恻~之心。
隐 [ yìn ]
     ◎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冥默 míng mò
(1).玄深。《文选·班固〈幽通赋〉》:“道修长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 李善 注引 刘德 曰:“冥默,玄深,不可通至。”
(2).犹玄默;沉静。 南朝 梁元帝 《陶弘景碑铭》:“肇彼冥默,翻成协赞,身託外臣,心同有乱。” 唐 李群玉 《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诗:“冥默 楚 江畔,萧条林巷空。” 清 孙枝蔚 《哭吴后庄》诗之三:“恨尔竟无知,夜臺长冥默。”
(3).指死亡。《文选·颜延之〈陶徵士诔〉》:“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刘良 注:“虽冥默无象,固应神也。”  ——《漢語大詞典》
文 wén《國語辭典》

文 [ wén ]

  1.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2.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3. 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4. 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5.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6. 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7. 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8.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9. 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10.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2.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1. 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文 [ wèn ]

  1.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2.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郁 ( 鬱 ) yù《國語辭典》

郁 [ yù ]

  1. 文采豐盛。如:「文采郁郁」。《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2. 香氣濃烈。如:「濃郁」、「馥郁」。《晉書·卷四四·鄭袤等傳·贊曰》:「同鏘玉振,爭芬蘭郁。」
  3. 和暖。《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敘溫郁則寒谷成暄,論嚴苦則春叢零葉。」通「燠」。
  1. 姓。如清代有郁松年。
雕 diāo《國語辭典》

雕 [ diāo ]

  1. 鹫的别名。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同「雕 」。
  2. 指雕刻的技术或成品。如:「竹雕」、「木雕」、「玉雕」、「浮雕」。
  3. 姓。如汉代有雕延年。
  1. 刻镂。如:「雕塑」、「雕刻」。《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 经彩画装饰的。如:「雕栏玉砌」、「雕梁画栋」。宋·苏轼〈超然台记〉:「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
  2. 狡诈的。《管子·七法》:「一体之治者,去奇说,禁雕俗也。」通「刁」。
跂 qí/qǐ《國語辭典》

跂 [ qí ]

  1. 脚上多出的脚趾头。《说文解字·足部》:「跂,足多指也。」《庄子·骈拇》:「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
  1. 虫爬行徐缓的样子。《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通「蚑」。

跂 [ qì ]

  1. 踮脚、提起脚跟。《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通「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