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赋二京,举一通三隅。

洪咨夔宋代〕《九华叶子真赋汴吴两都极陈治乱之原仍有诗用

於皇永昌陵,食龟大梁都。
坐控天下枢,卜世周鼎俱。
圣贤六七作,夷夏同康衢。
怀鸩玩积安,厝火忘细娱。
黼京相与乐,兴亡视如无。
元气付一锢,膏血供百须。
但知豢富贵,金珠润黄垆。
岂料醉梦中,蛊瘵生华腴。
凄风暗离黍,斜阳渺烟芜。
空令老忠简,渡河死犹呼。
南来吴会雄,北望汴水枯。
迓续赤帝脉,羁縻黄头胡。
楚蜀壮襟带,江淮丰灌输。
以此图中原,所嗟欠谋夫。
平园旧宾客,清灯耿寒炉。
搔首宿感集,拊髀流光徂。
理乱有成鉴,天高不容呼。
拟古赋二京,举一通三隅。
谓堕狗监舌,宁老瓜芋区。
谁能齿皋朔,俳优杂星巫。
芙蓉归去来,月落长庚孤。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拟古二京通三

拟古(擬古)nǐ gǔ
诗文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如 汉 扬雄 拟《易》《太玄》,拟《论语》《法言》,以及《文选》中的“杂拟”等。后成为诗体之一。 晋 陆机 、 南朝 宋 鲍照 等皆有《拟古》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拟古惟 江文通 最长,拟 渊明 似 渊明 ,拟 康乐 似 康乐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后拟古而作相材时务内策,仗此决巍科,取青紫,亦不后於人矣。”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拟古之作,或拟其声,或拟其意,或声意并拟。”  ——《漢語大詞典》
赋 ( 賦 ) fù
赋 [ fù ]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铺陈,分布。
二京 èr jīng
(1).两座京观。京观,集中埋葬敌军尸体的大坟。《吕氏春秋·不广》:“ 赵 使 孔青 ……与 齐 人战,大败之。 齐 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 高诱 注:“古者军伐克败,於其所获尸合土葬之,以为京观。故 孔青 欲以 齐 尸为二京也。”参见“ 京观 ”。
(2).两篇赋的合称。详“ 二京赋 ”。
(3).指 西汉 都城 长安 与 东汉 都城 洛阳 。 唐玄宗 《潼关口号》诗:“ 河 曲迴千里,关门限二京。” 明 皇甫汸 《对月答子浚兄见怀诸弟之作》诗:“南北何如 汉 二京,迢迢 吴 越 两乡情。”
(4).指 明 代 北京 与 南京 。 明 徐渭 《送新昌潘公》诗:“北斗声名重二京,东朝保傅谢初荣。”  ——《漢語大詞典》
举 ( 舉 ) jǔ
举 [ jǔ ]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
  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
  3. 发起,兴办:~义。~办。创~。
  4. 提出:~要。~例。
  5. 推选,推荐:推~。荐~。
  6. 全:~国。~世。~家。
  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
  8. 攻克:“一战而~鄢、郢”。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通三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起代李相贺登极第二表陛下孝至通三上极于君父德均吹万下被于生灵  ——《分类字锦》
隅 yú《國語辭典》

隅 [ yú ]

  1. 山、水弯曲转角的地方。如:「海隅」。唐·杜甫〈潼关吏〉诗:「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2. 角、角落。如:「墙隅」、「四隅」。《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3. 边、旁。《乐府诗集·卷三七·相和歌辞十二·古辞·陇西行》:「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4. 边远的地方。《淮南子·原道》:「经营四隅,还反于枢。」
  5. 事物的一端或一面。《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赞曰》:「举端自理,滞隅则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