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寿筵开正小春,兄酬弟劝喜津津。

周必大宋代〕《再次去年子中兄送黄雀不至韵

祝寿筵开正小春,兄酬弟劝喜津津。
披绵走送非无意,小愧乘成多忘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祝寿小春喜津津

祝寿(祝壽)zhù shòu
祝愿人长寿;祝贺生辰。 唐 杜牧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无计披清裁,唯持祝寿觴。” 宋 范仲淹 《窦谏议录》:“父子图 禹钧 像,日夕供养,晨兴祝寿。”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李少师贤妻》:“每夫生日,必先畜女童晓音律者,盛饰珠翠綺绣,因捧觴祝寿。”《儒林外史》第十八回:“诸位祝寿,三公子断不敢当,又谢了诸位。”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大家给他祝寿,他大模大样的承受。”  ——《漢語大詞典》
筵 yán《國語辭典》

筵 [ yán ]

  1. 古时席地而坐时所铺的席子。《礼记·投壶》:「退反位,揖宾就筵。」
  2. 酒席、宴席。如:「喜筵」、「寿筵」。唐·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1.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2. 分割:对~。三十二~本。
  3. 通,使通:~导。~窍。
  4.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5. 扩大、发展:~扩。~拓。
  6. 发动或操纵:~动。~车。
  7. 起始:~始。~宗明义。
  8. 设置、建立:~创。~国。~设。
  9.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10. 支付:~销。~支。
  11. 沸腾,滚:~水。
  12. 举行:~运动会。
  1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小春 xiǎo chūn
(1).指夏历十月。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卷三七引《初学记》:“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 宋 欧阳修 《渔家傲》词:“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閤新装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指归期约定九月九,不觉的过了小春时候。” 明 唐寅 《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三年幕下劳王事,十月 江南 应小春。” 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烂柯纪梦》:“十月阳和,本来就是小春的天气,可是我们到 烂柯山 的那天,觉得比平时的十月,还更加和暖了几分。”参见“ 小阳春 ”。
(2).指夏历八月。 宋 赞宁 《笋谱》:“大抵竹八月俗谓之小春。热欲去,寒欲来,气至而凉,故曰小春。”
(3).小春作物。指小春时期播种的小麦、豌豆、油菜等农作物。或称“春花”。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一:“田野间,小春既未长出,是冬水田哩,便蓄着水。”  ——《漢語大詞典》
兄 xiōng《國語辭典》

兄 [ xiōng ]

  1. 称谓:➊ ​ 用以称同胞先出生者。如:「长兄如父」。➋ ​ 用以尊称同辈中比自己年纪大的男性。如:「表兄」。➌ ​ 朋友间相互的敬称。如:「仁兄」、「老兄」。唐·韩愈〈与孟尚书书〉:「辱吾兄眷厚,而不获承命。」
酬 chóu《國語辭典》

酬 [ chóu ]

  1. 勸酒、敬酒。《玉篇·酉部》:「酬,勸也。」《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下官代他酬老先生一盃。」
  2. 贈與。《儀禮·士冠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弔諸葛》:「命童子取銀一錠,以酬潤筆之資。」
  3. 報答。如:「酬謝」。《左傳·昭公二十七年》:「為惠已甚,吾無以酬之,若何?」唐·李白〈走筆贈獨孤駙馬〉詩:「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心剖出酬知己。」
  4. 應對、唱和。《晉書·卷六二·劉琨傳》:「諶素無奇略,以常詞酬和。」《元史·卷一七○·張昉傳》:「左酬右答,咸得其當。」
  5. 實現、償願。如:「壯志未酬」。宋·陸游〈倚樓〉詩:「未酬馬上功名願,已是人間老大身。」
弟 dì/tì/tuí《國語辭典》

弟 [ dì ]

  1. 称谓:➊ ​称同胞男子先生者为「兄」,后生者为「弟」。如:「么弟」、「胞弟」、「令弟」、「舍弟」。《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也称为「弟弟」。➋ ​称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如:「堂弟」、「表弟」、「妻弟」、「族弟」。➌ ​古代亦称女子后生者为「弟」。即妹。《孟子·万章上》:「于卫主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及乃吕后弟吕媭之夫。」➍ ​对同辈朋友的自称。如:「愚弟」、「阁下海量,小弟自叹弗如!」《红楼梦·第二回》:「雨村忙亦笑问:『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➎ ​称年少于己者的同辈朋友。如:「仁弟」、「贤弟」。
  2. 次序、等第。《吕氏春秋·贵直论·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徙云阳、平陵县,以高弟入为长安令。」
  3. 门徒、学生。如:「弟子」、「徒弟」。唐·贾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可谓孔门之弟,洙泗遗徒。」

弟 [ tì ]

  1. 儒家称敬顺兄长、友爱兄弟的伦理道德为「弟」。《礼记·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同「悌 」。
  1. 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同「悌 」。
  1. 但、且。《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太史公曰》:「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劝 ( 勸 ) quàn
劝 [ quàn ]
  1. 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说。~解(jiě)。~导。~教(jiào)。~谏。~慰。~戒。~进(封建社会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2. 勉励:~勉。~学。~业。~善。
喜津津 xǐ jīn jīn
得意的神情。《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初,三宰相就位,二人磬折趋,而 林甫 在中,轩驁无少让,喜津津出眉宇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