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苏轼〔宋代〕《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
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
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
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
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
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
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
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
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
随师东游渡潍邞,(潍、邞,密州二水名。
。
)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
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
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
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
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
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
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
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
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
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
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
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
随师东游渡潍邞,(潍、邞,密州二水名。
。
)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
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
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旧闻(舊聞)jiù wén
(1).指往昔的典籍和传闻。《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宋 秦观 《韩愈论》:“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 黄侃 《礼学略说》:“凡所称引,悉本旧闻,我无加损焉。”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
(2).泛指陈旧之说。 宋 曾巩 《应举启》:“读圣人之经,未知大义;明当世之务,多泥旧闻。”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是不知今日万事皆当开一新纪元,不得援旧闻以相难。” ——《漢語大詞典》
(2).泛指陈旧之说。 宋 曾巩 《应举启》:“读圣人之经,未知大义;明当世之务,多泥旧闻。”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是不知今日万事皆当开一新纪元,不得援旧闻以相难。” ——《漢語大詞典》
靖长官(靖長官)jìng zhǎng guān
传说为 唐 时学道成仙的人。 宋 辛弃疾 《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词:“看君不了痴儿事,又似风流 靖长官 。” 邓广铭 笺注:“ 曾慥 《集仙传》:‘ 靖 不知何许人, 唐僖宗 时为 登封 令,既而弃官学道,遂仙去,隐其姓而以名显,故世谓之 靖长官 。’” ——《漢語大詞典》
贺 ( 賀 ) hè
贺 [ hè ]
- 庆祝,祝颂:祝~。~喜。~词。~电。~礼。
- 姓。
水部 shuǐ bù
(1).官名。 魏 置水部郎, 晋 设水部曹郎, 隋 唐 至 宋 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 明 清 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 南朝 梁 文学家 何逊 。 逊 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宋 张扩 《次韵秦秘监山中观梅》:“ 水部 五言谁举似, 孤山 一径久湮微。”参见“ 何水部 ”。 ——《漢語大詞典》
(2).指 南朝 梁 文学家 何逊 。 逊 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宋 张扩 《次韵秦秘监山中观梅》:“ 水部 五言谁举似, 孤山 一径久湮微。”参见“ 何水部 ”。 ——《漢語大詞典》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副-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唐 táng《國語辭典》
唐 [ táng ]
名- 朝代名:➊ 传说中帝尧的时代。➋ 参见「唐朝 」条。➌ 参见「[[后唐]]」条。➍ 参见「[[南唐]]」条。
- 中国的别称。如:「唐装」、「唐人街」。
- 庭院中的道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文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
- 姓。如明代有唐顺之。
- 广大。《文选·枚乘·七发》:「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 参见「[[荒唐]]」条。
- 参见「唐突 」条。
- 虚、空。如:「功不唐捐」。
末 mò《國語辭典》
末 [ mò ]
名- 物体的尾端、顶梢。《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 事物的最后阶段。如:「岁末」、「二十世纪之末」。《礼记·月令》:「是月之末。」《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宣帝末,增倍之。」
- 后。与「前」相对。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 不重要、非根本的事物。如:「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
- 碎屑、细粉。如:「药末」、「粉末」。
- 元杂剧里扮演中年男子的脚色,为后来的「生」。如:「正末」、「副末」。
- 姓。如汉代有末振将。
- 最后的。如:「末年」、「末世」、「末路」。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 卑微的、不重要的。南朝梁·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诗〉:「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荆。」
- 没。《礼记·檀弓下》:「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
- 语气词。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一折》:「小二哥,有干净的阁子末?」同「么 」。
五 wǔ《國語辭典》
五 [ wǔ ]
名- 介於四與六之間的自然數。如:「三、四、五、六……。」大寫作「伍」,阿拉伯數字作「5」。
- 姓。如漢代有五京。
代人 dài rén
指继任者。《世说新语·言语》“ 陶公 疾篤,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按 王隐 《晋书》载 侃 ( 陶侃 )临终表曰:‘……伏愿遴选代人,使必得良才,足以奉宣王猷,遵成志业,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有表若此,非无献替。” ——《漢語大詞典》
得道 dé dào
(1).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2).泛指知晓事理。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3).符合道义。《管子·法法》:“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求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於兴利除害。”《东观汉记·冯衍传》:“得道之兵,鼓不振尘。”参见“ 得道多助 ”。
(4).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我今所得道,亦应説三乘。”《南史·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西游记》第五四回:“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决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
(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沉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上士得道,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 崑崙 ;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东坡昇仙》:“今謫 海南 ,又有传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
(6).寻到道路。《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漢語大詞典》
(2).泛指知晓事理。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3).符合道义。《管子·法法》:“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求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於兴利除害。”《东观汉记·冯衍传》:“得道之兵,鼓不振尘。”参见“ 得道多助 ”。
(4).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我今所得道,亦应説三乘。”《南史·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西游记》第五四回:“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决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
(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沉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上士得道,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 崑崙 ;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东坡昇仙》:“今謫 海南 ,又有传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
(6).寻到道路。《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