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

张孝祥宋代〕《念奴娇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采石江边山下酌水怀古

船 chuán《國語辭典》

船 [ chuán ]

  1. 航行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如:「汽船」、「轮船」、「帆船」、「铁壳船」。
  2. 形状或作用类似船的物体。如:「太空船」。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采石 cǎi shí
(1).有彩色花纹的石头;宝石。《山海经·西山经》:“ 騩山 , 凄水 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采石。” 郭璞 注:“采石,石有采色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宝石》:“采石,即宝石也。”
(2).指 采石矶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李白 ﹞尝乘月与 崔宗之 自 采石 至 金陵 ,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宋 辛弃疾 《西江月》词序:“ 江 行 采石 岸,戏作渔父词。” 清 金綎 《采石矶》诗:“峥嶸屡縈迴, 采石 屹相向。”参见“ 采石磯 ”。  ——《漢語大詞典》
江边(江边)
唐 李嘉祐 伤吴中 舞袖朝欺陌上春,歌声夜怨江边月。
唐 戴叔伦 宿灌阳滩 十月江边芦叶飞,灌阳滩冷上舟迟。
唐 王涯 琴曲歌辞 蔡氏五弄 游春曲二首 其一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唐 姚合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 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
唐 王建 道中寄杜书记 西南东北暮天斜,巴字江边楚树花。
唐 李商隐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唐 李咸用 寄修睦上人 江边月色到岩前,此际心情必相似。
唐 司空图 自郧乡北归 回避江边同去雁,莫教惊起错南飞。
唐 郑谷 慈恩寺偶题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唐 张乔 七松亭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唐 罗隐 巫山高 暮洒朝行何所之,江边日月情无尽。  ——《骈字类编》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1.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2.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4.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5.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1.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2.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3.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1.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夫 fū/fú《國語辭典》

夫 [ fū ]

  1. 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如:「征夫」、「懦夫」。《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清·徐灝·箋:「男子已冠之偁也。」《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2. 泛指一般人。如:「千夫所指」、「萬夫莫敵」、「匹夫」。
  3. 夫婿。如:「姊夫」、「前夫」、「亡夫」。《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4.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漁夫」、「農夫」、「車夫」、「挑夫」、「樵夫」。

夫 [ fú ]

  1.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3. 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1.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1.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山下
唐 王维 田园乐七首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唐 杜甫 黄草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唐 张谔 东封山下宴群臣 明朝陪圣主,山下礼圆坛。
唐 李益 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 风吹山下草,系马河边树。
唐 王建 赠王屋道士赴诏 鹤遣院中童子养,鹿凭山下老人看。
唐 杜牧 沈下贤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唐 皮日休 酒中十咏 其三 酒篘 新从山下买,静向甔中试。
金 李俊民 赴山阳 落日寒林山下路,淡烟疏竹水边城。
明 方太古 拨闷 双台山下渔翁艇,独树江干野老家。
明 焦竑 灵谷寺梅花坞六首 其一 山下几家茅屋,村中千树梅花。
《韵府拾遗 马韵》:史记封禅书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  ——《骈字类编》
酌水 zhuó shuǐ
(1).用“酌贪泉”之典。谓磨砺节操。《晋书·良吏传论》:“ 邓攸 赢粮以述职, 吴隐 酌水以厉清, 晋 代良能,此焉为最。”
(2).《隋书·循吏传·赵轨》:“徵 轨 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 轨 受而饮之。”故《隋书·循吏传论》曰:“ 赵轨 秩满,酌水饯离,清矣!”后遂用“酌水”表示对居官清廉者的赞语。 唐 贾岛 《送郑少府》诗:“夕阳行带月,酌水少留君。”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怀古(懷古)huái gǔ
思念古代的人和事。 汉 张衡 《东京赋》:“望先帝之旧墟,慨长思而怀古。” 唐 李白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我来 圯桥 上,怀古钦英风。” 明 刘基 《绍兴崇福寺记》:“因登其皆山之楼,眺于群山,悠然而怀古焉。”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