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批处阶重抹,敢向坐中论礼绝。

周必大宋代〕《次范至能忆同游石湖韵

桃源非真亦非空,几年误转渔郎篷。
岂知石湖天尺五,不隔三万弱水中。
主公心伴白鸥没,莫莫朝朝醉花月。
迩来一念了世缘,蝉冕照人头未雪。
如今又作衣锦回,汀洲依旧玉成堆。
闻道丹青忆贤佐,白麻早晚从天来。
断章批处阶重抹,敢向坐中论礼绝。
午桥他日倘重陪,庶见方瞳并绿发。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断章重抹坐中礼绝

断章(斷章)duàn zhāng
(1).截取诗文中的一章一段。《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杜预 注:“譬如赋诗取其一章而已。”
(2).诗文的一章一段。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囀而一一皆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韩子苍 在 海陵 ,送 葛亚卿 诗断章云:‘今日一盃愁送春,明日一盃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 桃源 问归路。’”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作诗者未必有意于是, 孔子 取其有会於吾心耳。 孔子 之于诗有断章之取也。”
(3).划分章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断章有检,积句不恒。”
(4).诗文的结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夫絶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轡以挥鞭。克终底绩,寄深写远。”
(5).指断代史。对通史而言。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汉书》断章,事终 新 室。”  ——《漢語大詞典》
批 pī《國語辭典》

批 [ pī ]

  1. 上級回覆下級且有所評論的公文。《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看了這批,那頭上的火直冒了有十幾丈,隨即寫呈到府裡去告。」
  2. 附注在文件或書籍上的評語。如:「眉批」。
  3. 棉麻等在未捻成線或繩時的細縷。如:「麻批」、「線批」。
  4. 量詞。計算成群的人或物品的單位。如:「一批旅客」、「三大批木材」。
  1. 用手擊打。《左傳·莊公十二年》:「遇仇牧于門,批而殺之。」
  2. 觸碰、攻擊。如:「批亢擣虛」。《戰國策·燕策三》:「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
  3. 排除、排解。《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治亂彊兵,批患折難。」
  4. 分開、分解。如:「把財產批成兩部分。」
  5. 在文件或文章上直接注明意見和評斷。如:「批可」、「批閱」、「批准」。
  6. 判斷、評論。如:「批評」、「批判」。
  7. 一種烹飪刀法。橫面薄削。元·關漢卿《望月亭·第三折》:「這魚不宜那水煮油煎,則是那薄批細切。」
  8. 大量買賣。如:「批貨」、「批發」。《鏡花緣·第三二回》:「這個貨單拿到大戶人家,不過三兩日就可批完。」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阶 ( 階 ) jiē
阶 [ jiē ]
  1. 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的道:~除(台阶)。~墀(台阶)。~级。~下囚。台~。
  2. 等级,层次:~层。官~。军~。音~。
  3. 凭借:~缘(凭借,依附)。
  4. 由来:~祸。
  5. 途径:~段。
重抹
梅尧臣诗许有卢娘能画竹重抹细拖神且速  ——《韵府拾遗 曷韵》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坐中 zuò zhōng
(1).座席之中。《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项羽 既饗军士,中酒, 亚父 谋欲杀 沛公 ,令 项庄 拔剑舞坐中,欲击 沛公 , 项伯 常屏蔽之。”
(2).旧时京剧班社在演出进行中,后台设有“帐桌”,由“文武总管”坐守桌旁,指挥全班业务,叫做“坐中”。目前剧团管理后台工作已不采取此种形式。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礼绝(禮絶)lǐ jué
谓居百官之首,地位尊荣,至于极点。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五:“宰相自 唐 以来,谓之礼絶,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 明 屠隆 《綵毫记·禄山谋逆》:“殿下,今上爱子,地尊礼絶,有志大业, 禄山 愿佐下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