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敬己可克,致知义方精。

程洵宋代〕《汪节夫解官东归赋此赠行

积潦卷洪落,秋容媚郊坰。登高望长陌,念君将有行。

君生盛德后,家世多簪缨。尚书望最重,当代推名卿。

几年卧东山,属望劳苍生。天亦阴相之,芝兰满阶庭。

君子尤可人,少日负俊声。曼倩聊玩世,子真岂求名。

一官姑自慰,三岁俄终更。我从韩溪来,挽袂仍班荆。

殷勤故旧意,丁宁离别情。圣门虽高远,心地当恢宏。

笃敬己可克,致知义方精。造次勤钻仰,从容自规绳。

他时立朝右,风节弥坚贞。江湖秋多风,归途眼增明。

引首看高举,毋辞事遐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笃敬致知义方

笃敬(篤敬)dǔ jìng
(1).笃厚敬肃。《书·盘庚下》:“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篤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梁启超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则试以一家比一国,苟一家之中,子妇弟兄,各有本业,各有技能,忠信篤敬,勤劳进取,家未有不浡然兴者。”
(2).指笃厚诚敬之士。《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篤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漢語大詞典》
己 jǐ《國語辭典》

己 [ jǐ ]

  1. 天干的第六位。
  2. 排列次序等第的用字。在戊之后,表示第六。如:「三年己班」。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自称,犹自己、己身。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克 ( 剋 ) kè《國語辭典》

克 [ kè ]

  1. 胜任。《说文解字·克部》:「克,肩也。」清·段玉裁·注:「郑笺云:『仔肩,任也。』许云:『胜任也。』」唐·刘禹锡〈为杜司徒谢赐追赠表〉:「常惧不克负荷,以忝前人。」
  2. 战胜、攻破。如:「克敌」、「攻无不克」。《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3. 制服、约束。如:「克服」、「以柔克刚」。《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何晏集解引马融注:「克己,约身。」
  4. 约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淮使戒装,克日当发。」
  5. 克扣。《水浒传·第八三回》:「寡人御赐之酒,一瓶克减半瓶。」
  6. 消化。如:「多吃水果能克食。」
  1. 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为英语gram的义译。即公克的简称。公制一克等于千分之一 公斤。
  1. 能。如:「不克分身」。《书经·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邦。」唐·柳宗元〈封建论〉:「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致知 zhì zhī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 郑玄 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宋 朱熹 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 王守仁 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 致良知 ”。  ——《漢語大詞典》
义方(義方)yì fāng
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传·隐公三年》:“ 石碏 諫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於邪伪。” 宋 岳飞 《辞男云特转恩命札子》:“臣男 云 始就义方,尚存乳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 迂奶奶 把他待得如同婆婆一般,万事都秉命而行,教子也极有义方。”  ——《漢語大詞典》
精 jīng《國語辭典》

精 [ jīng ]

  1. 良质纯净的米。《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庄子·人间世》:「鼓䇲播精,足以食十人。」
  2. 物质经过提炼后,纯净无杂质的部分。如:「酒精」、「香精」、「糖精」。
  3. 心神。如:「聚精会神」。《庄子·刻意》:「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
  4. 神怪称为「精」。如:「精怪」、「妖精」、「狐狸精」。
  5. 男性的精液。如:「遗精」、「射精」。
  1. 娴熟、擅长。如:「精通」。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金史·卷一一○·李献甫传》:「尤精左氏及地理学。」
  1. 细致、细密。与「粗」相对。如:「精细」、「精密」。《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
  2. 品质优良。如:「精盐」、「精兵」。《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3. 佳、最好。如:「精品」。《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妇女不彊,布帛不精。」
  4. 光、空。《水浒传·第二八回》:「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
  1. 极、甚、非常。如:「精湿」、「精瘦」。
  2. 全部、全数。《儒林外史·第五回》:「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老残游记·第一九回》:「不消半个更头,四百多银子又输得精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