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鎗烟过如电惊,流炮星驰若雷迅。

韩雍明代〕《天顺已夘端午节赐游后山观走解有作

六龙飞天天下睹,皇度神威谁敢侮。太平时节不忘危,每值良辰犹讲武。

五月五日时雨晴,綵云缥缈祥风轻。万岁山前辟驰道,千骑万骑皆长鸣。

翠华南来此中驻,诏许元臣同侍卫。嵩呼拜罢玉笋齐,马上武夫争献艺。

双双立在雕鞍行,马驰人似康庄平。背旗手戟影不侧,肩水顶火盆无倾。

画角齐吹金鼓震,发喊声停出奇阵。飞鎗烟过如电惊,流炮星驰若雷迅。

一人骗跃三马过,两人扶抱一马驮。马中一老傍四少,钟南进士降群魔。

双驰上下如相翮,相参换马如相厄。倏然抰取一人过,诸葛武侯擒孟获。

倒身腹底穿周遭,老蛟捲树翻洪涛。折腰斜从项下过,下岩猛虎声咆哮。

有时藏身在金镫,有时控驰若骖乘。有时倒立双足擎,有时偃仰四肢定。

群马出猎争腾骧,马驮狮豹皆人妆。饥鹰一掣堕雕鹗,良犬才纵空豺狼。

轻便巧捷纷纭去,险状难名亦难记。军中用此出前锋,斩将搴旗孰能禦。

平生肉眼未得观,观此盛事人人欢。总誇一时扈从乐,更美千载遭逢难。

侍臣拜谢天颜喜,大官赐燕闻天语。御炉香袅箫韶喧,龙驭徐行仙仗起。

侍臣步入文华南,高筵广席陈肥甘。黄封御酒味香冽,中官谕劝皆沈酣。

君臣同游皇祖诰,与民偕乐圣王道。我皇祖述且宪章,恩德如天孰能报。

小臣有幸逢明时,寸心感激深怀思。谫才不作长杨赋,微诚欲献卷阿诗。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电惊星驰

飞 ( 飛 ) fēi
飞 [ fēi ]
  1.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2.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3.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4. 极,特别地:刀子~快。
  5.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6.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7.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鎗 qiāng/chēng《國語辭典》

鎗 [ qiāng ]

  1. 武器名:➊ ​长柄一端装有尖锐的金属头,可用于刺击。通「枪」。《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刀、鎗、剑、戟,都还略有些讲究。」➋ ​可发射子弹以射击目标的武器。通「枪」。如:「手鎗」、「步鎗」、「机关鎗」。

鎗 [ chēng ]

  1. 形容敲击金、钟的声音。《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锽锽鎗鎗,奏于农郊大路之衢。」
  1. 一种三足鼎,古代多用作温酒器。《南齐书·卷三八·萧赤斧传》:「陛下前欲坏酒鎗,恐宜移在此器也。」《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潘综传》:「少为邵吏,母好食鎗底饭。」
烟 ( 煙 ) yān《國語辭典》
  1. 「煙 」的異體字。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电惊(电惊)
唐 薛曜 舞马篇 随歌鼓而电惊,逐丸剑而飙驰。  ——《骈字类编》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炮 páo/bāo/pào《國語辭典》

炮 [ páo ]

  1. 烧、烤。如:「炮烙」、「烹羊炮羔」。《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令尹炮之,尽灭郤氏之族党。」
  2. 以火烘焙精炼药材。如:「炮炼」、「炮煎」。

炮 [ bāo ]

  1. 一种烹饪法。在旺火上急炒。用于快炒肉片、肉丁等。如:「炮羊肉」、「炮炒鸡丁」。
  2. 把东西置于器物上烘干。如:「将鞋子放在炉台上炮干。」

炮 [ pào ]

  1. 武器名。一种发射铁石弹丸或炮弹的重型兵器。火力强,射程远,极具杀伤力和破坏力。如:「大炮」、「开炮」、「高射炮」、「迫击炮」。
  2. 爆竹。如:「鞭炮」。
星驰(星馳)xīng chí
(1).如流星飞奔。 晋 潘岳 《世祖武皇帝诔》:“羽檄星驰,鉦鼓日戒。” 前蜀 杜光庭 《皇太子宴诸将祈晴感应灵宝斋词》:“万马星驰,戈甲曜晶荧之色。” 清 黄遵宪 《和锺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雷动星驰入贡车,舌人环列护爻閭。”
(2).连夜奔走。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駑蹇星驰以兼路,豺狼奋口而交争。”
(3).犹竞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等第后久方及第》:“若乃大者科级,小者等列,当其角逐文塲,星驰解试,品第潜方於十哲,春闈断在於一鸣;奈何取舍之源,殆不踵此!”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雷 léi《國語辭典》

雷 [ léi ]

  1. 大气放电时,激荡空气所发出的巨响。如:「春雷」、「打雷」。
  2. 武器名。一种爆炸性的火器。如:「水雷」、「地雷」、「鱼雷」、「扫雷」。
  3. 姓。如汉代有雷义。
  1. 比喻声音很大。《楚辞·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2. 比喻迅捷。唐·柳宗元〈晋问〉:「千里雷驰,重马轻车。」
迅 xùn《國語辭典》

迅 [ xùn ]

  1. 快速的。如:「迅风」、「迅速」。《论语·乡党》:「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 快速的。如:「迅驶」。《汉书·卷二九·沟洫志》:「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