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公文律自瑰奇,虽持使节未相宜。

晁说之宋代〕《送周秀实知新昌

尊公文律自瑰奇,虽持使节未相宜。
子敝青袍哦五字,州家不喜县家嗤。
十年主簿今迁陟,县衙簿尉来趋揖。
越绝山川舒啸时,莫叹监湖今几尺。
监湖几尺吾其那,闻道新昌佛仍大。
昔贤墨妙谁识之,一日清风千嶂破。
人间月色过中秋,天际风光称远游。
阳关本是西州曲,鹭舞兰桡不解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尊公文律瑰奇使节相宜

尊公 zūn gōng
(1).对人父亲的敬称。《三国志·魏志·袁尚传》“十月至 黎阳 ”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 刘表 遗 谭 ( 袁谭 )书:‘天篤降害,祸难殷流,尊公殂殞,四海悼心。’”《晋书·简文帝纪》:“及 超 ( 郗超 )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 清 顾炎武 《与周籀书书》:“昔年过访尊公於江村寓舍中。”
(2).敬称尊长。《西游记》第六十回:“座上众精闻言,都拱身对老龙作礼道:‘ 蟹介士 初入瑶宫,不知王礼,望尊公饶他去罢。’”  ——《漢語大詞典》
文律 wén lǜ
(1).文章的音律。 晋 陆机 《文赋》:“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 宋 苏轼 《两欧阳许唱和以此句挑之》:“君家文律冠 西京 ,旋筑诗坛按酒兵。”
(2).写作规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文律运用,日新其业。”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两地书〉序言》:“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
(3).法令。《后汉书·方术传上论》:“以为力诈可以救沦敝,文律足以致寧平,智尽於猜察,道足於法令,虽济万世,其将与夷狄同也。”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瑰奇 guī qí
亦作“瓌奇”。
(1).美好特出;珍奇。《晋书·桓玄传》:“﹝ 玄 ﹞及长,形貌瓌奇,风神疏朗。”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 蘄州 笛竹天下知, 郑 君所宝尤瓌奇。” 元 杨弘道 《题重刻离堆记后》:“公尝作《离堆记》,书而刻之石壁上。字径三寸,比他书尤瓌奇。” 茅盾 《三人行》:“大自然的瑰奇和神秘吸引了她的心灵。”
(2).指珍贵奇异之物。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至如《列子》所説, 员嶠 、 岱舆 ,瑰奇是聚,先《坟》莫记。” 明 夏完淳 《送客游闽》诗:“ 南海 风清藏瑰奇,火齐木难珊瑚枝。” 清 曹寅 《瑮亭诗》:“琅琅 县圃 英,亘野多瓌奇。”  ——《漢語大詞典》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持 chí《國語辭典》

持 [ chí ]

  1. 拿、握。如:「持枪」、「持笔」。
  2. 维护、坚守。如:「保持」、「坚持」、「持之以恒」。
  3. 对抗。如:「僵持」、「相持不下」。
  4. 支撑。如:「支持」。《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5. 扶助。如:「相互扶持」。《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
  6. 主管、治理。如:「主持」、「操持家务」、「勤俭持家」。
使节(使節)shǐ jié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 宋 徐铉 《南都遇前嘉鱼刘令言游闽岭作此与之》诗:“我持使节经 韶石 ,君作閒游过 武夷 。”
(2).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 汉 使节法冠,欲如 伍被 计。” 唐 杜甫 《严中丞枉驾见过》诗:“ 川 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 宋 王安石 《张工部庙》诗:“使节纷纷下禁中,几人曾到此城东?” 清 汪懋麟 《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诗:“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
(3).今特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相宜 xiāng yí
合适。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春荐韮卵,夏荐麦鱼,秋荐黍豚,冬荐稻鴈,制无常牲,取与新物相宜而已。” 宋 陆游 《梨花》诗:“开向春残不恨迟,緑杨窣地最相宜。”《红楼梦》第一一○回:“只有 凤姐 可以照管里头的事,况又 贾璉 在外作主,里外他二人,倒也相宜。”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野外演习时,不管是水是泥,喊卧下就得卧下,这些规矩纪律真不大同本地小孩性格相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